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logg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logging. Show all posts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Facebook新玩意:fb timeline : Profile 大變臉

fbtimeline


當大家還被Facebook新版的Top stories功能滋擾到呱呱嘈,轉眼一推出Timeline,即刻貪新忘舊無投訴。Timeline功能官方還未正式推出,但網上已有方法把閣下的Profile變臉,化身成精美如Blog的個人Portfolio(上圖),又可以替自己的Profile設定頁面大相,不少朋友連忙換上fb Timeline趕潮流。

我也不例外,貪新鮮後才醒覺,靚靚Profile的代價是付出私隱,令你的Facebook朋友由你第一日至現在於Facebook的每一步蹤跡,幾年幾月幾日講過那一句說話貼過那一幅圖片串過那一個人,也徹底表露無遺。有名你叫喇,它叫做Timeline時間軸,讓你流芳百世或者遺臭萬年,最好不要被你的敵人算舊賬!

所以,變臉前,請三思,確保自己不介意被fb朋友起底查家宅。可參考Slate這篇文章:Not sharing is Caring

若你認同新媒體時代,分享Sharing才是王道,那麼不妨試試用timeline變臉。有耐性的,不妨先報名Sign up,順道看看官方介紹,又或者在Facebook 的尋找欄內輸入Mark Zuckerberg(Facebook 創辦人),看他自己做白老鼠示範Timeline的Profile。他剛於周四才公開介紹Timeline這新功能,新鮮滾熱辣。



心急如我者,就要走捷徑,進入Mashable的網頁How to enable the New Facebook Timeline Now,點擊該網頁內的Follow this link to get started,跟著網頁下面的投影片,逐個步驟跟著做就可以了。

中文教學可參考TechOrange,簡明易懂。安裝後,後悔了,看我要移除FB Timeline,delete了無痕。

歡迎大家討論交流Timeline最新進展及看法,切磋切磋。下一浪動作,可能來自Google+

延伸閱讀:
Jan's Tech Blog : f8 Facebook變臉
The Telegraph : Facebook wants your life story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社交網宣傳必讀

這幾句說話,作為打工仔的你,近半年幾乎一定聽過--「公司XX活動/產品開了 Facebook Fans Page了,還不快點去Like,做粉絲?」,「阿邊間公司都開了微博,睇睇佢地做甚麼?我地都要開番個戶口,快些度蹺諗點樣用微博宣傳啦?」

 

社交網站如Facebook、微博、Twitter,玩玩就算啦,將之變做工作?點做呀,無跡可尋喎。香港互動市務商會(HKAIM)昨日公布一項關於市場業務人員(marketer)使用社交網站的調查,雖然樣本(Sample Size)較小,受訪者約219人,也可略窺香港社交媒體大趨勢,不論你想自己做做個萬人迷Blogger或微博博客,還是受命讓所屬公司在網絡成名。

 

記者會嘉賓,包括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兼微博玩家Francis Fong方保僑BMA的梁芷珊海港城Lady嘉嘉新浪香港總經理李婉明Meg Lee,Facebook的Jayne Leung,Blogger Rudi LeungJonathan SinMeling等。

hkaim

 

受訪者全屬市務人員。有趣發現包括,66%受訪者認為社交網站是最可信及最有影響力的宣傳平台,取代原屬龍頭的電視廣告(65%)。數據摘錄如下:

 

Q:你認為哪個媒體最有影響力和可信性?

社交網站 66%
電視廣告 65%
印刷媒體廣告 64%
論壇 58%
博客及微博客(Blogs & microblogs) 56%
戶外廣告  54%

 

 

Q:你認為哪個媒體能夠最有效地,與你的目標顧客建立關係?

社交網站 71%
論壇 66%
博客及微博客 65%
印刷媒體廣告 50%
電視廣告 50%
戶外廣告 36%

 

 

Q:你認為社交網站能夠帶來哪些商業利益?

快速而便捷地建立商務網絡 91%
免費或可負擔的宣傳媒體 71%
建立口碑 69%
容易接觸目標顧客 56%
能夠量度效益的宣傳工具 40%
比其他媒體取得更高投資回報(ROI) 18%
較可信的媒體 9%

 

可見,另一有趣之處是,受訪者雖認為社交網站影響力和可信性最高,又是免費便宜的宣傳媒體,但大家也心知肚明,投資回報不見得很高。所以,當65%被訪者表示有意增加社交網站宣傳預算時,超過三成(31%)僅花費少於一成的宣傳開支在社交網站上,是可以理解的。(另有兩成打算增加一至兩成宣傳開支在社交網站。

 

集思廣益,與公關界朋友Winnie秋盈在微博討論調查結果,有所啟發:

 

1) 社交媒體宣傳,象徵新一代顧客關係(CRM)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也由品牌/廣告/公關單向一面倒宣傳(Push),變為顧客反過來告訴品牌我要甚麼(Pull),講求顧客參與(Engagement)。顧客要求的,是品牌的誠意和真意,不要跟我耍花招(play tricks)。如何管理社交媒體的顧客關係,值得研究。

 

2)也因此,透明度大大提高。產品或服務優劣高下立見,比從前更快「見光死」。如果產品或服務本身有瑕疵,別奢望靠Blogger唱好而起死回生,危機只會因著網絡高透明度,比從前來得更快更多。

 

3)所以,Blogge博客不是免費廣告板,更加不是無償鱔稿--我的意思是,不要以為Blogger是網絡打手,出席活動試用產品服務就要唱好你--Blogger活動其實是感受顧客體驗的一環而已。也別付費給Blogger寫鱔稿,要麼不如在傳統媒體買個廣告軟文(Advertorial)算了。

 

這一點,很多人想不通,公關和市務人員,請管理你的客戶對Blogger的期望。我也明白,如果想把Blogger納入宣傳渠道,如何管理Blogger關係,的確是一門大學問,畢竟Blogger撰文自主,不像買廣告或軟文般,可以控制行文語調。

 

4)社交網站絕非免費宣傳的靈丹妙藥。企業要想一想,為甚麼要開Facebook、微博或Twitter,粉絲多多亦不代表悉數活躍。

 

5)雖然電視影響力日減,然而當電視廣告(TVC)融入YouTube,以及網絡電視如Google TV崛起,電視廣告界線日趨模糊。

 

6)人人也是媒體的年代,人又好產品又好,講求有態度,有性格,有想法,大忌平庸Mediocre人云亦云。共勉之。

Wednesday, June 30, 2010

霎時淘寶

當空餘甚至睡前入夢的時間,也被淘寶侵佔時,竟然莫名失落,內疚自己寧願網上Window shopping,也不去寫Blog--對,我只是隔著空氣幻想Shopping,光逛淘寶網站卻沒淘寶,得啖笑。

 

幾乎三個星期沒更新網誌,除了趕稿與及觀看世界盃,還因為空淘寶。

 

月初遊法國,觀光第一,無暇置裝。回港後,趕稿時,沒時間打扮,直接種下購物心癮。工作完成,呵呵,到處大減價啊,想起同事從前寫的淘寶專題,不如順便上網逛逛吧,逛完再寫Blog也不遲。

 

一逛,逛了好幾晚,填補家中收看不到世界盃賽事,帶來的空虛。我的淘寶經驗,起初很沮喪:我骨格精奇,那些便宜的日韓風服飾嘛,沒有我的呎嗎。沒試過的鞋子,又怎會買呢?日常用品,還是逛日本城和實惠愜意。朋友提議購買窗簾布,我怕顏色貨不對辦。

 

那麼,我究竟幹過甚麼?就是帶著最終淘到獵物的希望,不斷地挑戰自己的耐性與眼光。

 

註定空手而回,因為,我根本未登記淘寶戶口,又怎樣購物?

 

決心淘寶「開齋」。好歹以互聯網多媒體為志趣,連淘寶也沒淘過,笑死人呀。

 

作為淘寶新丁,請各位高手多多賜教,樂意分享大家的心水淘寶網店,以及一切一切淘寶貼士。

 

草草幾句後,應該瞓得著。

Sunday, May 31, 2009

網誌又變身

忍不住早前的笨拙。要再次為網誌變變臉。

只懂html而不諳xml和CSS,學人改版網誌,落得不斷debug。

半製成品出爐。是的,字體好像不太好看,貼文之間相距太密,link又沒有其它顏色識別。抱歉要再花時間研究。各路高手,請多多指教。

下一步,既要多點更新,亦要處理好文章分類,也真教人頭痛的。右手邊一行,還未整理。不妨告訴我,對新版面的意見,blogger hack的資訊,怎樣令網誌好看一點。

謝謝。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網誌改版中

Work in Progress!

新設計在測試中,

會增加新元素,

並再作修改

稍後會加上友好連結。

謝謝各位耐心等候。

Monday, January 12, 2009

海棉

Blog海失蹤逾月,抱歉做了海棉,拼命吸收身邊人物事物的精華。是的,這陣子,要寫一點東西了。

09年,但願人長久。

Wednesday, July 25, 2007

網絡暴力.遺害深遠

驕陽似火,仍覺心寒。

Blogger兼報章編輯周瑮,在專欄批評以BT發放色情電影的神秘人「Nike」,可能與中學風化案有關,隨即引來討論區部分網友圍攻及「起底」,並惡意攻擊其網誌,網主最後取消「回應」功能。事件被視為『數碼欺凌』(cyber bullying),鄧肇恒等多位活躍Blogger出言聲援。

先行申報利益,我認識周瑮,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我擔心的是,這件事背後引發的網路權利和監察問題──網路暴力固然不能容忍,更易引來當局監管網絡的口實。如此犧牲得來不易的自由言論,值得嗎?

家門被淋紅油,大可報警。網誌電郵被攻擊,警察卻不受理。我們希望網誌及個人安全受保護,可也不願「網絡警察」維持秩序為名監管為實。如何拿揑平衡點,確是一門艱深學問。香港愈多網路暴力,愈多網絡言語侵犯,愈突出網絡社會反智的一面,強化了當局管制或監察的理據──在這個於互聯網張貼成人圖片連結,也會控以「發布色情物品罪」的小島,這絕對有可能。這不是匿名或者換個網名繼續唾罵,便可以逃避的。

Blogger人人自危,盡量隱藏個人資料自保。我嘛,收起網誌相片也沒用。身為傳媒中人,很清楚「起底」的方法和威力,在這個高度透明化的網絡世界,還有甚麼可以躲得過有心人的耳目?在Web 2.0的世界,誰也可以當記者,誰也有「起底」的能耐。

只是,傳媒「起底」通常用於公眾人物,或與公眾利益有關的報道。我反覆思索Web 2.0對公眾人物的定義。既然網誌是公開的,那麼blogger是否因而自動變成公眾人物,要承受隨時被「起底」的壓力,接受公眾注視的責任?

保護天星碼頭事件,令我們驚覺網絡的凝聚力,但凝聚力的黑暗面,可能是更易聚集既得利益者,發動顛覆、破壞的力量。我們的政府不懂做,部分的網民卻做了。從此,「不畏強權」的壓力是雙重的,在網內,在網外。

網絡令社會及事件透明化,是最可貴的東西(雖也令我的採訪工作辛苦10倍),卻往往成為攻擊別人的最佳工具。網路無秘密,我公開網誌,自要擔當公開言論的文責,謹言慎行,卻不想在網絡暴力下苟且偷生。

Miss Lee說得對:
我們只想安靜地寫自己的字,不需要應付無厘頭和剎有介事的留言,不需要面對無限上綱的惡意評擊,不需要讓人將線上的我和線下的我重疊在一起。


奈何那抹隨時被上綱上線的陰霾,揮之不去。小人多的是,想網絡文化少點暴力,多點理性文明,真的這麼難?

延伸閱讀:
Nike事件:明報:神秘人上載鹹片極速擴散 4年來發佈4600套電影 難打擊
周瑮:香港網上大典

網友回應:
鄧肇恒:看不見的拳頭
楚:好自為之
聞.見.思.錄:世上無難事

Tuesday, April 03, 2007

Be playful

P說,我的Blog太嚴肅,輕鬆一點吧。是的,像許鞍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人生要 playful 一點,可知易行難呢!貪玩有餘,玩味不足,遊戲人間的境界實在高得很。

娃娃看天下,且留給我的網誌新玩意吧。Doll-doll網站推出本地原創 blog pet,我糊裏糊塗選了一個公仔,叫她 Loretta (因為身邊沒有朋友叫 Loretta ),就住在網誌右邊的sidebar。也不知道怎樣才能令她好食好住,只見她蹦蹦跳,突然嚷一句「朱古力」,真合我意--我本來就喜歡朱古力,早知叫她朱古力好了。

Loretta 大抵做盡我不敢做的事:打跟斗、染了一頭粉紅靚髮、向各位拋拋媚眼、留守在雪糕車旁吃盡冰淇淋......所謂Owner的我,其實摸不透她的心。見她玩得盡興,我也蠢蠢欲動,想玩,想脫胎換骨。

我掛在「MSN」icon 旁那一句「閉關趕稿中」,終於可以輕輕的拿走了,真好。

Friday, January 12, 2007

咪玩啦

B咪玩啦。想寫blog時,login完就話要maintenance,令我隔了幾天才能順利update,真係......

咪玩啦。甚麼列出近500幢古物,分做1、2、3個評級,咪又係可以照拆。幹麼不拿出整套包括房屋局、市建局等與規劃地政有關的協調機制,處理古物評級和業權爭拗?這個政府的左右手,經常不協調,東宮西廠各有各做,可能要做做物理治療。

咪玩啦。人民幣貴過港幣,北上消費的港燦,會否從此南下?我只知道人民幣定期的利率,不見得升了很多,那麼自由行在香港用人民幣買東西,豈非更便宜?嘩,再度刺激自由行消費?香港的店舖又會否跟從人民幣貴過港幣的兌換率?



咪玩啦,阿媽。買這麼多青蘋果,很酸的。
「邊個得閒同你玩?這是蜜棗來的。大鄉里。」

Tuesday, January 02, 2007

Happy 2007

H A P stained glass detail - P Y 2 O 0 zero 7

幾經艱苦,終於能夠Blog更新了。祝各位新年進步!

由於太難上Blog,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更新,請各位見諒。

Keep in touch!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賣地.網誌調查



周二下午,路過中環地鐵,人群圍觀大堂天花板懸着的LCD電視機,由now直播廣播道1號地皮叫價盛況。剛好完成拍賣,以19.4億成交,成為信和囊中物。地皮平均呎價9868元,將來賣樓呎價肯定過萬(有說起碼13000元),如此豪宅,吾等草根望塵莫及。

想起幾年前某次賣地,為報紙寫了一段小配稿,謂信和每次投得地皮,定必是樓市最熾熱之時,往往買貴地,然後樓市就……小西灣藍灣半島個案,至今銘記於心。近年豪宅炒得起,個個一窩蜂,也不知是福是禍。居屋又屆末代,公屋居民沒有了旋轉門,更沒有能力換樓,社會流動的階梯,愈來愈難爬。

*********************

微軟的「Windows Live 香港網誌研究報告」見報,網友議論紛紛。我是採訪者之一,先把調查重點陳述如下:

a)400多萬香港網民,有56%撰寫網誌,亦即超過200萬人寫blog
b)62% blogger是女性,38%男性
c)70% 受訪blogger 撰寫網誌目的,是透過網誌與朋友和家人分享日誌或相片簿,超過一半(56%)用網誌與親友保持聯絡,比亞洲區的平均數(43%)為高
d)網民對網誌信任度相當高,接近一半(47%)相信網誌內容的可信性和傳統媒體相同
e)8成 blogger 每周用於閱讀或更新網誌的時間,最多或少於5小時
最喜歡的網誌內容,以類別計,依次為旅遊(23%)、音樂(18%)、IT(6%)、新聞(6%)、電影(6%) 。以人物計,則是歌手(33%)、藝員(28%)、商界領袖(10%)、政客(8%)、運動員(6%)
f)論瀏覽人次,82% 被訪網主表示,網誌瀏覽人數每周少於20人。


我最疑惑的數字,一是200萬人寫blog,震撼效果一如當日葉劉淑儀宣佈,超過167萬港人內地子女合資格來港。每7個香港人有2個寫網誌?誇張了一點吧。其二是網誌瀏覽人次之低,82%瀏覽人數每周少於20人?

關於blogger 數目,我想在抽樣方面,應該可以更完善的,得出一個更準確的數字。微軟調查內的1191個本地被訪者,全是MSN門戶網站香港訪客。如果要強調代表性,抽樣時是否要random一點,不局限於MSN訪客?

我不是說微軟的調查方法錯誤。我也訪問過前統計處長何永煊,聽他就167萬人的統計方法解畫的。

至於全港有多少網民,這個更麻煩。200萬?400萬?統計處好像沒有這個數字,翻查電訊管理局發表最新的寬頻及撥號上網用戶數據,截至今年8月,全港大概265萬個登記撥號或寬頻上網戶口。當然這並不代表只有265萬人上網。So……

說到網誌瀏覽率之低,我不懂解釋了,只能提出一個現象。我現在工作的雜誌,設有讀者推介專欄,歡迎讀者電郵推介心水網誌,運作至今近3個月,幾乎所有BSP的網誌,也有熱心人推介,就是沒有MSN Space。(有興趣推介的,無任歡迎。)

採訪民意調查,又回到老問題,怎樣的民意調查才算準確,值得報道?老實說,我最怕報道民意調查,永遠不知道調查的誤差,sample size分分鐘不夠1000,又懷疑調查的隨機性。究竟調查結果是否有代表性?調查數字有多少是水份?真的值得報道嗎?

可恨我的Research Method知識,悉數歸還給大學教授。有關統計的問題,還望高人指教,我蠻有興趣研究,以後要調查、評估網誌或網民,怎樣的統計或調查方法最科學化。我從前在地鐵做暑期工,每晚根據電腦隨機輸出的電話號碼名單,做電話訪問,這方法恐怕在網絡時代不管用了。

明報:逾半網民有個blog 近半人相信內容可信
美通社:Blogging Phenomenon sweeps Asia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新聞是怎樣得來的

坐在微軟於太古廣場3期23樓的會議室,盤算着如何快快趕稿,一幅又一幅powerpoint在眼前掠過,內裏的Pie chart 顯示本港blog界的統計數字,要數這一句最入腦:

「甚麼是寫blog最討厭的行為呢?有56%被訪者最討厭blogger唔update個blog。」微軟在線服務集團香港區主管Leslie 朱會泳說。

我冷汗直冒。不過因為小毛病,生眼瘡呀作傷風呀,我不停服藥,過去的周末迷迷糊糊的,僅餘的清醒時間差不多全奉獻給公司,拼命寫稿了,顧不了網誌,才自動「放假」一周。唉,我不想的……

這是MSN關於港人寫 blog 的調查,也許各位在周二的報章,也會看到相關報道。細節待調查見報後再補充。

*************

今次想談談新聞如何「跑」出來。

郎朗想做香港人,每次來港一舉一動也備受注目。周一中午,靚女記者E來電:「聽講郎朗今日來香港,去入境處搞申請移民手續,你知道詳情嗎?」說來慚愧,我率先報道郎朗承認申請入籍香港後,便沒有跟進了。不久,型女記者P問我同一問題,我不敢怠慢了,何不聯絡唱片公司公關,問個究竟?

香港公關只知大概。據聞,郎朗來香港辦手續一事,是移民顧問和郎朗在中國的公關「放料」的,只需幾小時便傳遍報館電台,個個跑去入境處等呀等,腿都痠軟了,目標人物郎朗終於穿着LV皮鞋翩然而至。

這一刻也真夠哄動的。在場的記者朋友說,郎朗一邊搞手續,一邊拿出自備的相片,逐張簽名送給記者,明星派頭十足,十足做騷。郎朗見報,入境處樂得有免費宣傳,相得益彰。

香港回歸五周年,邀請李雲迪表演。明年回歸十周年,又會否找新紮香港人郎朗做嘉賓呢?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災難.Face Off

心水清的朋友會發現,右欄的網誌連結消失了。因為,本版剛受到災難式的自我襲擊,網誌的範本(template)在存取期間,無端消失一大半程式碼,令版面消失了!

簡而言之即是 Face off,要重新移植面皮(版面)。可惜無法恢復原貌,我那堆各式連結、相簿與網上寵物,在虛擬世界灰飛煙滅。

唯有硬着頭皮,重建舊區(網誌右邊的sidebar)。因近日事忙,重建需時,請各位友好耐心等待。

想來今天(星期二)也頗倒霉的。先是用相機錄影時,記憶卡突然失靈,我的心血變成無法挽救的corrupted data。然後是邀約訪問不遂,反變成磨心。臨近黃昏,兩日後的訪問又要突然改地點,一下子手忙腳亂,好不容易接近晚上9時才安頓下來。臨走前,打印在互聯網搜尋的資料,好作訪問準備,怎料印罷數十張紙,才發現打印機的墨粉用光了,印了等於白印,被迫多花一倍時間,重新搜尋和打印。頭頭碰着黑的一天,就此過去。

但願明天會更好,一定一定,我明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訪問啊!

PS : 我的好運回來了,下班遇見米安,齊齊乘的士回家,不用在地鐵發呆,真好。

Tuesday, October 24, 2006

別寄望傳媒保護 blogger

(A)
當實習記者時,有這樣的一天,不忍心拍下小孩天真無邪的臉。

這一個故事,也許我從前在此說過。話說孩子們的母親因撞船意外,離開了。記者們趕到她的家「撮相」(拍下苦主證件上的相片,以便將其樣貌登報)。行家們的相機鎂光燈閃呀閃,只是跟班的我閒着沒事做,望着屋內幾個不足十歲的小孩,還未懂得為母親悲傷,一旁的長輩們而淚如雨下了。

這樣的場景,有悲愴有無辜有無知,是突發新聞的上佳題材。我拿着傻瓜相機,拿不出勇氣按下去,擔心在不問自拍下.我的閃燈會嚇壞他們──就算我把這一幕拍下,又可以幫到他們嗎?抑或令他們翌日更傷心?

(B)
小孩的相片,還是要拍下去,在另一個時空。

雞年,替報紙編採星期日粉紙專輯,要拍一張有雞年氣氛的頭版大相。忽發奇想,買一堆雞年賀年飾物和玩具,送給社區組織協會一班貧窮的新移民小朋友,讓他們說說新年願望,拍張把玩雞年玩具的團體照,小孩們開心快樂,我又可以交差,一舉兩得。

帶十幾個小孩走到深水埗舊樓天台,拿着玩具齊齊跳躍,相片活潑得很。拍照後,玩具歸於小孩,但見小孩們垂涏派剩的玩具,一些搶手貨幾乎你爭我奪了。突然心裏一寒,我是否利用小孩的貧窮,來滿足我的採訪?

我很快說服了自己,這群孩子見慣傳媒,不怕亦自願公開家境苦況。為他們拍照,沒有侵犯私隱,他們也愛看自己見報的樣子。況且我的主題是透過小孩的生活,告訴讀者要扶貧,不要浪費啊。

事隔年多,回頭一望,小孩們面目模糊,負責的社工亦久未聯絡。涼薄的,是我。

(C)
周一揭開蘋果日報,赫見令人心驚膽顫的標題:

「我要佢死無全屍  碎屍萬段」
12歲少女網上揚言要殺父


學者:被虐者長大會成施虐者

看清楚,原來女孩已向記者說,網誌一心發洩,並非真的想殺掉父親。既然如此,那又有何新聞性呢?因為她在網絡這個公開空間宣洩,反映她不懂得保護自己,而足以讓別人製造話題嗎?如果她在學校週記這樣寫,而不是人人可見的互聯網,又會否見報?

報道這樣的網誌,可以反映社會現象,你可以說現今家庭關係差,小孩怨氣重,可以引這例子,找人分析和建議,該如何面對這老掉大牙的家庭問題,又或者如何看待小孩傾向上網表現陰暗面,有沒有父母反過來通過網絡與子女建立關係等,說到底這個網誌不是佔掉整個篇幅的主題。但這則新聞的舖排,獵奇與公審意味濃厚,多於揭示時弊。我害怕,他的家人看見這則報道後,有什麼感想,會否又釀成另一宗打女鬧劇,甚至更差更壞的倫常慘劇?

搜索到女孩的網誌。也許壓力太大,整個網誌被刪掉了。這刻,女孩和家人要的是輔導和協助,而不是曝光。

沒有「爆大鑊」,傳媒不會跟進。我們也許永遠不知道,這件事對女孩和家人影響有多大。Sidekick說,請傳媒保護blogger。我同意傳媒某程度上,要負社會責任,特別是處理與未成年小孩有關的新聞,單單在相片上打格仔是不足夠的。但更殘酷的現實恐怕是,blogger們請先自保,別寄望傳媒會保護你們──blog的公開性,是傳媒至愛,皆因「寫得blog便預了被人公開」這假設,所有的blogger,也是暴露在媒體和網友顯微鏡下的「公眾人物」。

孩子啊,互聯網是社會的縮影,有好人也有壞人,一言一行請小心,別隨意公開心底話,暴露太多自己的個人資料。這些東西,學校和父母也未必懂得或想到要教導你的。

互聯網,有的是抽後腳,容不下悄悄話。

延伸閱讀: Sidekick 請傳媒保護blogger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出山.巡遊

暫別部落格一個月,一為忙碌,二為實驗,究竟沒有 Blogging 的日子有甚麼不同?嗯,未至於寢食不安,情感無處抒發沮喪萎靡。但那種脫節感,網絡「斷六親」的感覺,令人「囉囉孿」。雖則這段日子我一直跟進香港虛擬社群的新聞,又寫了一篇7頁紙的Podcast 報道,心底總因沒寫部落格,湧起一陣難以言喻的疏離感,好像自己不屬於這個社群。

比起那種疏於聯絡朋友,自然淡出社交圈子的不聞不問,停寫Blog確有一點壓力,網絡或身邊的朋友會主動催促。這種正面壓力,大概是不要變成孤島的善意提醒。既然實驗完畢,當然要立即跟大家問好,謝謝各位關心

Blogging 傳千里,互聯網則讓我追踪自己的報道,如何在一周內巡遊中港一圈。話說月初訪問鋼琴巨星郎朗,得悉他已經透過優才計劃,申請移民香港,我的雜誌人物特寫從此變成獨家新聞線索。面世後先由同系的報章,引述刊物名稱作消息來源報道(協同效應嘛)。翌日竟獲得東方日報和太陽報「垂青」,幾乎搬字過紙了,偏偏沒有註明消息來源,僅以「郎朗早前接受本地一份雜誌訪問」稱之,「慳水慳力」!

接着,「郎朗早前接受香港一份雜誌訪問」,申請移民香港的內容,接連在廣州、蘭州、甚至成都的報章轉載了,環遊大陸幾天後落戶中國最權威的新聞機構:新華社,向全中國發稿,其中一段是:

新華社報道,據瞭解,(優才計劃)申請者包括年輕鋼琴家郎朗。他日前接受香港一份雜誌訪問時證實,已申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

噢!連新華社都引述了「香港一份雜誌訪問」,我真係與有榮焉,可惜我工作的刊物,就叫做「一份雜誌」!?!於是,「香港一份雜誌」的訪問,又回歸發源地香港,被香港部分電台和報章透過新華社報道而轉載了。

想起當年在報館炒稿(即引述其他傳媒報道)的「虧心事」。有時,遇上有新聞性,自己沒有而又無法再跟進訪問的友台/友報報道,報館記者便會將之轉載,「炒埋一碟」。

不想炒得難看,讓上司知道人有我無,又加上貪方便,我曾經懶得在報道內交待炒稿出處,簡單一句「有本地報章報道/某某接受一家本地電視台訪問時說」諸如此類,含糊其詞,可想而之逃不過上司的法眼:「Florence,你係邊度炒出來架?新聞要有來源有根據架。」

曾經小器地認為,這豈非長他人志氣,替友報友台賣廣告?想深一層,這一來是對知識產權的尊重,二來證明轉載沒有弄虛作假,其實是基本不過的新聞原則。從此,我炒稿務必引述來源,否則上司也會追到我瘦。

話說回來,我知道「香港一份雜誌訪問」環遊全中國,要多得無敵(但收費)網上報章搜尋器Wisenews,鍵入關鍵字「郎朗」,便像UPS 電視廣告透過互聯網追蹤包裹行蹤般,追到天腳底。無奈郎朗申請入籍香港的第一手消息來源,幾乎變了「無頭公案」,哎吔哎吔,行家呀行家,炒稿炒到得番「香港一份雜誌訪問」咁「順手」呀,等內地同胞認識一下香港的報紙同雜誌名都好吖,自由行來香港買番一份半份,刺激吓香港消費嘛!

Monday, August 14, 2006

網誌在主流媒體的價值

不相信部落格取代報紙,甚至質疑網誌可讀性的肥佬黎(消息源自中時部落格),多得其靈敏嗅覺,倒會順應潮流「講一套做一套」。觀其旗下的蘋果日報在港聞版,以顯著篇幅引述網誌言論,作為新聞事件的市民回應,令網友「受寵若驚」。其實,只要了解傳媒運作,不難明白這不過是一種簡便的報道手法,記者只不過由大街大巷走入互聯網而已。

話說報道與公益利益攸關的新聞時,主流媒體為了平衡報道,多會向業界權威、議員及市民詢問反應,去表達公眾的關注點。要問全港七百萬人的感受,當然沒可能,記者只好走到街上,隨機訪問幾個途人,邊談邊拍照,立此存照。

過往做街訪,拍下被訪途人照片是最大難關。路人甲乙丙一見相機鏡頭便雞飛狗走,呆站一小時成功訪問3幾個途人,已經謝天謝地。因此,從前份外痛恨街訪拍照這要求,我又不會作新聞,幹麼一定要拍照,去證明言論有憑有據?雖說照片令版面活潑豐富,但採訪主任你可知道,為了等待這幾張照片,我浪費了多少打電話追訪新聞的寶貴時間啊!

待主流媒體引用網誌言論時,不免反思傳統街訪的價值。我肯定,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街訪是不能亦不應被引述網誌取代的。

記者知道街訪受訪者的身份背景,卻不知到網誌主人或討論區網友背景,無法衡量其言論的代表性,況且不少討論區言論流於情緒化呢!這正是記者最憂慮的地方。

街訪拍照,確保言論有憑有據,也代表了對被訪者言論的尊重。因為身份不明帶來的代表性問題,我個人較少大幅引用網友言論。即使將網友言論作為新聞事件的回應,也會一句起兩句止,作為新聞的輔助算了。又或者直接聯絡和訪問網友,邀其就特定專題抒發感想,這樣便能確保其身份及代表性,意見亦較全面。我在雜誌採寫的Virtual HK欄目,由此而來。

網友或會奇怪幹麼媒體喜歡在新聞報道中,引用他們的言論?網絡群眾人口龐大是其一,另一個不會宣之於口的原因是,網上言論不乏「秘聞」或情緒化的口水,迎合傳媒最愛的「內幕」、內容colourful兼Juicy,不過cut and paste幾句,容易又方便。還有什麼比這些更eye catching,更手到拿來?

別責怪傳媒引用網上言論(當然要註明出處)。互聯網是公眾空間,從來不是私人日記,所有自行張貼的言論也是公開的。你可以隱藏身份,但言論仍然是赤祼祼的暴露人前,每個在網上發言的人,也要有心理準備被其他人觀看或引用言論,並且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就如在街上貼街招,預了途人駐足細看,口耳相傳一樣。

至於部落格主人,會否變身記者,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我估計比較合乎香港情況的發展是,部落格揭露秘聞醜聞,被媒體記者發現並追蹤,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可信性和新聞性後,再作報道而「發揚光大」,畢竟部落格還未具備gate keeper(守門人,意指媒體把關,確保新聞準確性)的條件(這並非貶低部落格,而是部落格消息跟其他新聞材料一樣,要cross check其可信性)。

So,高登討論區網友們,現實並不是討論區有多少個蘋果記者,而是討論區以至整個香港Blogsphere有多少記者在虎視眈眈,蓄勢待發搶新聞!

延伸閱讀:
Sidekick : Blogger入侵報紙
聞.見.思.錄 : Media & Blog

PS : 明天早起床上班,抱歉稍後回覆積壓多時的回應。各位網友,感謝你們的熱情和關心。

Monday, April 24, 2006

關於網誌報道的一點回應

蝸居香港Blog界年多,很好奇香港虛擬世界的面貌。因緣際遇下由《香港經濟日報》的新聞特寫小組,轉職集團旗下新辦雜誌《U Magazine》,參與雜誌新專欄「Virtual HK」採訪工作,窺探香港網界風情。

香港媒介很少探討新媒體現象,「Blog」仍然是新聞價值甚低的新名詞。想前瞻,想突破,對於「Virtual HK」,我們有期望。新欄目出街約5星期,報道過公園仔的香港國際電影節筆記連線,介紹過東南西北
的宋以朗、人氣高企的Alex和港燦。感謝網友的回響,也理解到大家的疑問:

1)同事介紹林子揚的網誌時,標題誤刊他的Podcast樣本網誌相片,以及網址,而非CMM。抱歉引起林子揚的不便,同事亦已向他l致歉。
另一方面,感謝子揚兄抽空接受訪問。因為篇幅所限,報道短小精簡,然而內容是真確的。子揚兄形容「錯到七彩」,可會言重了?
無論如何,大家也希望香港Blog界健康發展,盼日後繼續與子揚兄及各位網友多作交流,保持聯繫。

2)港燦兄對小妹的美言,受之有愧。當日執筆介紹他的網誌,精闢財經分析是原因之一,也不願拘泥是否財經網誌了,反正不過是分類的一種,無礙網誌高水準文章的收視率,請港燦兄別見怪。
 
3)我不過是雜誌小薯仔,不知道雜誌的財務運作,無可奉告。謝謝港燦兄對本刊的關心和注意,操勞港燦兄為本刊觀察和分析售賣情況,不敢當,不敢當。
至於銷售數字,again,我是小薯仔,什麼也不知道,不過應該超過23300份吧。否則我會飯碗不保,要另謀高就。

4)有網友建議擇錄網誌精選,謝謝有關意見。我個人認為,網上已有類似網誌做網摘,也許這階段,讓更多Blog外的人認識網誌世界,更為迫切。

5)「Virtual HK」並不局限於Blog的世界,也會介紹虛擬世界各式現象。歡迎各位網友留言,建議及賜教,一同開拓這一塊,讓公眾理解本地虛擬世界的園地

  

Friday, April 14, 2006

新聞與網誌

若非連續數晚通宵趕稿,這篇網誌應該準時上網的。

與同事憑迪士尼樂園系列,齊獲報業公會05年「最佳經濟新聞報道組」優異獎,周一到萬豪酒店出席頒獎禮。

典禮邀得特首曾蔭權致詞,有一段說話,與Blog有關,原文如下

「(新聞)第三項挑戰來自專業與業餘的競爭,踏入互聯網時代,每人都可以變成新聞工作者,近年年青人流行的網誌Blog,巳蛻變成新興新聞媒體。美國攻打伊拉克時,一個伊拉克工程師寫下的巴格達圍城網誌,比戰地記者報道還來得震撼,全球轟動。

現時網誌的作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不少掌握內幕消息,寫出來的文字更具爆炸性。他們都是傳統新聞工作者的競爭對手。但網誌作者可能有可信性的問題。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在專業操守上站得更穩,守住「信任」這一關,贏取讀者的尊重。」


可信性問題,無論blog還是傳統網誌,也有出現,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
(三日後續寫的文章)

曾經在「公信第一」的報章工作,對所謂的公信力,特別敏感。每次執筆時,也會反覆查證,所寫所見是否真實。無人知道什麼是真相,但事實(Fact)終歸有憑有據,不容抵賴。

「公信第一」是一種壓力。這沒有負面意思,反正書寫事實,維持媒介公信力,是記者的基本操守,就像警察天職要維持治安一樣。壓力,可以鞭策一己做得更好。

可是,公信力某程度上,要倚賴權威去建立。報紙、電視台和電台,本身是一種權威。我們會信任權威的論述,卻未必會相信牛頭角順嫂的師奶智慧,縱然順嫂說的,也是事實。

我不認為民間網誌完全不可信。也許,問題來自觀點與角度。像去年世貿示威,主流媒體論述,與民間網誌的意見,因為角度有異,兩者是互為補充的事實。

作為新聞從業員,我當然擔心自己的飯碗,還未等到網誌記者的挑戰,香港媒界圈子已因為僧多粥少,廣告有限,而夕陽西下。

***************************
網友問我得獎感受。這是我第三次踏上報業公會新聞比賽的頒獎台,心情愈見豁達。行內人心知肚明,比賽是一場講求戰略的遊戲。所謂「最佳新聞」,人言人殊,得獎關鍵可能是一個醒目的標題,一系列有組織且容易理解的報道。落選報道的質素,未必比冠軍差。

So,得獎三次,是僥倖,也是新聞工作歷程的反省,感激所有曾經提攜我的上司,所有曾經合作的記者與攝記。

有機會參與迪士尼樂園系列報道,已覺興奮,那會想到參賽獲獎呢?當日過檔《經濟日報》不夠兩星期,若非前上司邱誠武給我這個機會,邀請地理信息學專家詹志勇分析迪士尼樂園面積,才沒有機會走上迪士尼報道最前線。

新聞絕非個人英雄表演。感謝邱誠武、米安、Karen、阿敬、法蘭基,沒有你們,也沒有這個得獎系列。享受與你們並肩作戰的時光。

********************************

謝謝五師兄與goodwh報料,告知AM730的中環博客專欄,提及此網誌(應該說公開我的工作機構和中文名字,但沒有提及網誌名稱)。AM730過譽了,我可不及中大日研系的吳偉明教授博學多才,網誌充實。Well,AM730沒有刊出我的網誌URL,正好擺脫我賣網誌廣告的嫌疑,^_^ !!!

然而,我的真身拋頭露面了,希望不要被點相才好。

PS:1)各位留言踴躍,定當盡快回覆
2)關於AM730的專欄,可往其網頁
 http://www.am730.com.hk/old_issue.asp
 文章刊於4月13日的報紙

Thursday, April 06, 2006

廣告時間:博客私隱問卷

受網友eggsplash所託,謹在此協助賣廣告,請各位博客參與eggsplash製作的網誌私隱度問卷調查,全部只供學術用途。畢竟香港的網誌研究尚在起步,還望有心人多多支持。

Friday, January 07, 2005

我要寫下去

我們這些當文字記者的,採訪寫稿12小時後,腦袋早已乾塘。
還要回家更新blog,可真的累壞了,差點連丁點的感情也搾
不出。

因此,晚上不寫blog便睡覺是我的習慣,一個月不更新blog
視作等閒。這樣一個幾乎荒廢的blog,才不敢叫朋友來探訪。

要不是C的鞭策,我現在絕不會開機──老天,已經深夜二時
了,明天還要早起啊,何必攞苦嚟辛?

也不知道這股「恆心」能夠維持多久。今晚有魚蛋和墨魚鬚作
寫blog動力(我知我知,吃宵夜會肥,但一到凌晨12時便筋疲
力竭,不吃東西會肚餓,很難受,唯有吃少點),下次嘛,真
的不知道。

盡力而為。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