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30, 2005

apm人民廣場

大家對apm欲罷不能,就此來一篇apm續集:

很好奇觀塘老街坊如何稱呼apm這個全城潮爆商場。外婆去過一次朗豪坊,已經懂得窒我:「邊個話我唔識朗豪坊?」但是apm這個商場名嘛,怎樣教她也唸不好,她只記得去過「咩咩m」商場食芝士焗龍蝦伊麵,有時乾脆說「觀塘哪個商場」好了。連顧客也弄不清商場名字,apm理應打三十大板。

誰叫apm根本沒打算做老人家生意,棄用中文名(它叫創紀之城五期,但這名字分分鐘與牛頭角的創紀之城一期與二期混淆,還是不提為妙),改一個潮爆洋名又有啥出奇?偏偏從前在裕民坊打躉的老街坊,統統跑來apm歎冷氣,才不管你這商場叫什麼名字,好好在Food Court找一個位子,涼浸浸過日辰好了。

結果apm的Food Court長年爆滿,隨時在apm的走廊,見到阿伯阿婆穿着媲美睡衣的街坊裝,坐在櫈上打瞌睡。再看旁邊宣傳apm的蝴蝶仙子,以及綁上紅色頭巾身穿牛仔褲「制服」的清潔女工,這個商場明明要扮young,流連的人卻一點也不young,跟四周環境全然脫節,眼前的景況很詭異。

我並非排斥長者,只是感慨大型商場,幾乎成為香港唯一可以聚集市民,讓市民蹓躂和「生活」的公共空間。

觀塘裕民坊一帶,早已被納入市區重建局的重建範圍。它遲遲不重建,除了因為規模太大,賠償問題複雜以外,另一主要原因是,裕民坊是觀塘的匯聚點(hub),市建局擔心拆掉後人流四散,即使重建後煥然一新,也未必能像舊裕民坊般匯聚人流,無法再成為匯聚點,新區變得死氣沉沉,失去了重建的原意。

不過,apm開幕後,我看市建局毋須太擔心。還未重建,裕民坊已經人流驟減,人們統統跑到apm,apm成為觀塘的新匯聚點,相信將來裕民坊重建,震盪也因而減少。

apm的清潔工人,頭戴紅色頭巾,是制服來的

原來,大家渴望觀塘有一塊面積夠大,環境夠愜意,足以落腳的地方,已經很久很久了。雖然apm的所謂名店,其實與其他大型商場沒有太大分別,但它鄰近地鐵站,有冷氣有地方歇腳,還有大電視屏幕和明星騷(以及超級市場),有齊親民本錢,人流暢旺是理所當然。

一個decent的社區聚腳點,不過是很基本的社區規劃要求。奈何我們的規劃講求資源增值,一味興建摩天大廈,可以給居民聚集的公共空間愈來愈小,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又一個商店陣容相若的巨大商場,成為我們僅有的大型公共空間。

apm連接觀塘地鐵出口的大堂,擺了長椅,有街坊坐着休息,邊看大電視

朗豪坊相對冷落,因為它的設計不夠「公共」,沒有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的「公共廣場」feel,商場平台跟food court可以聚腳的地方有限(它缺乏做明星騷的大型空間,也很少椅子,沒有像超級市場般的大眾化商店,而且商場的設計三尖八角,很難逛),搶不到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的人流,連帶食肆也無法旺起來,有其道理。

為了推廣旅遊,政府近日也很努力將街道變成行人專用區,開拓大型的公共空間,例如將來彌敦道近尖沙咀一段,以及天星碼頭的巴士站。看它交上立法會的模擬規劃圖,街旁商舖如影隨形,充滿消費味道。嗯,因為這裏是香港嘛,政府不會像電盈般,在數碼港公園擺放假花假草「充假狗」,已經萬幸了。

Friday, May 27, 2005

apm無印開張

這段日子的新聞報道,或許是這樣的:

「當撈曾以大熱姿態,宣布參加跑馬仔,賭王何繼續做港府發言人,代為宣布西九龍文娛區取消單一招標,西九就此玩完。期間當撈曾官邸有兩條錦鯉暴斃,為主人成功擋煞,護駕有功,各獲頒大紫荊金章乙個,以示嘉許。」

沒有柑章的群眾不用難過,去全城至潮的商場,觀塘apm啦,日日都多人到好似有柑執。碰巧今日(5月27日,星期五)apm的無印良品旗艦店開幕,去完無印再去底層的吉之島超市執個柑,唔駛得個吉。

Wednesday, May 25, 2005

樂文喬遷

寫稿寫到頭暈,好想躲到圖書館或者書店,做條書蟲休息一陣,可惜這幾天沒空,錯過樂文新店的開幕日:

旺角樂文書店新店喬遷至西洋菜街52號3樓(莎莎化粧品樓上),5月25日(今天)開業,全部圖書六折起,特惠至6月24日

至於老店,搬遷最後特惠周由5月23日至5月30日,全部圖書五折以下發售。

嗯,5月25日,剛好是肥彭鍾愛的「蛋撻王」泰昌餅家,最後一個營業日。

店子開閘落閘,一夕衰榮,相信泰昌不久將在中環再見老街坊。

Monday, May 23, 2005

灣仔海傍小遊行

在久違的夏日驕陽下乾蒸,我又愛又恨。寧願放假的時侯才艷陽高照,來一趟郊野漫步,工作時頂着烈日可辛苦得很,還要在沒有海風的海邊乾曬呢!這樣子在灣仔海傍走到銅鑼灣,有什麼收獲?

也許是知道銅鑼灣避風塘的海水,這一天沒有發臭,以及終於走過通往銅鑼灣午炮那條小隧道吧。

如果在灣仔海傍興建像東區走廊的高架道,會是一道如何醜陋的風景?Posted by Hello


海傍小遊行並非我的意思。政府近日推出新一輪諮詢,徵詢市民對何優化灣仔和銅鑼灣海傍的意見,包括對灣仔繞道的看法。

新諮詢文件提出5個灣仔繞道的方式和草圖。土木工程拓展署承認這些方法,一定要填海,政府卻精叻過頭,絕口不提這些方案的填海幅度,美其名「啟發市民思考」、「拋磚引玉」、「可能市民不需要灣仔繞道,現階段不用考慮填海問題,說出想要怎樣的海傍」

──那末你幹麼畫出草圖?

老天,你可以掩着部法拉利的價錢牌,然後問我想唔想買嗎?

維港一景Posted by Hello


新諮詢於今日開始,昨日(23/5,周日)開記者會,會後政府又拉了共建維港委員會成員(官方諮詢組織)「做騷」,頂着烈日沿着海傍,由灣仔會展行去天后視察,負責採訪的我,無可避免地參加了這場小遊行。

我是現實主義者,贊成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填海興建繞道,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最怕中環灣仔海傍起「東區走廊」般的高架橋,破壞維港美景。我只是納悶,幹麼填海資訊要這麼封閉,這麼不透明,去街市買菜都要問價啦!

紅隧銅鑼灣出口旁,已廢置的貨物起卸區,像一個避風塘,不知在其上泛舟的滋味如何?Posted by Hello


或許政府是驚弓之鳥吧。年初的類似諮詢,因為推了三個列出填海詳情的繞道方案,加上沒有充份諮詢共建維港委員會,結果被視為變相要市民選擇一個填海方案(因為灣仔填海官司判決指出,非不得已才可填海),自然被公眾和委員狂轟,被迫撤回,才有今日的新諮詢。準是政府汲取教訓,避談填海為上吧。

雖然我渴望見到藍天白雲,這天走在灣仔海傍,卻不特別愉快。一想到政府這種「講D唔講D」的文化,以及過往與新聞官因而「炒粉」甚至被投訴的經歷,便一臉無奈,大煞風景,糟蹋了眼前的藍天碧海維港景色。

共建維港委員會網頁, 選擇"公眾參與小錦囊" ,內有諮詢文件的pdf版本

從會展新翼眺望的灣仔中環一帶,眼前的海面很快變成填海土地Posted by Hello

Saturday, May 21, 2005

生日快樂

零時十分續集:生日(5月19日)翌日的零時十分,我在銅鑼灣一家日本餐廳,與同事吃着芝麻雪糕班戟製的「生日蛋糕」,滋味十足。有一年,我的生日蛋糕是嘉頓孖寶蛋糕。比拳頭還要細小、綴着車厘子乾的孖寶蛋糕,上面插着爉燭,很別緻。




這個生日,很感謝所有跟我慶祝或送上祝福的朋友,排名不分先後:

首要鳴謝生我出來的阿媽,勞苦功高

多謝瑪姬、Ivan、小占、港燦、星屑醫生、公爵、密斯大埔,Wilson Shum、sputnik、Lewis、Diana、小瑤、susanjameela、小奧、Alex、地通拿、Bubu、Ninja、Mfy、Manfred的留言,深切感受到虛擬世界的溫暖力量。

多謝Tao的電子聖誕卡,很喜歡卡上的水彩花朵。

多謝Simon、Karen、Jessica、阿華、Aby、Pency、米安的短訊或留言,大家天天也要活得快樂。

多謝P的生日法國晚餐,很享受這段悠閒時光。我還是第一趟吃如此大碟的Brulee!焦糖香脆,外貌和碟頭十足中式蒸水蛋(碟子像手球直徑般闊啊!),令人回味無窮。祝你考車成功。

多謝Jonathan、芸、詠詩、水魚、阿群、阿Vic和侯活的生日宵夜。侯活,那盆玫瑰擺設很漂亮,你真是辦公室的gentleman。

多謝凱西,你的電郵絕對不遲。

多謝蔡老師,銀製小手袋鏈墜很精緻。

生日當晚的宵夜,同事介紹我喝名為「初戀」,味道微甘帶甜的荔枝味淸酒。這一天的記憶,很甜。

Thursday, May 19, 2005

零時十分

零時十分,我拿着4支甜筒踏入家門。幸好乘地鐵回家,避過一場狂風暴雨。

零時十分,某年某月,葉蒨文這樣唱着:

零時十分 倚窗看門外暗燈
迷途夜雨 靜吻路人
曾在雨中 你低聲的說
HAPPY BIRTHDAY MY LOVED ONE

為何現今 只得我呆望雨絲
呆呆坐至 夜半二時
拿著兩杯 凍的香檳說
HAPPY BIRTHDAY TO ME

綿綿夜雨 無言淚珠
陪我慶祝今次生辰
綿綿夜雨 無言淚珠
齊來為我添氣氛

無人夜中 穿起那明艷舞衣
呆呆獨坐 直至六時
拿著兩杯 暖的香檳說
HAPPY BIRTHDAY TO ME


零時十分,哀怨悽清。我還是喜歡陳綺貞多一點。歌聲甜美、佻脫。

Wednesday, May 18, 2005

兩個C壹個D

兩個C壹個D,我的朋友。

****

第一個C,塵翎。我認識的第一個作家朋友,兼一級好友。

因為她,我找到勇氣,走過工作和感情上,最難熬的日子。

因為她,我看到一個對文學和文化充滿熱誠,睿智而有見地的香港女生,如何遊走地球村,繼續旅行,繼續寫作,繼續做夢。繼續,做自己。

自主,脫俗。

她在內地雜誌《書城》和報章《21世紀經濟報道》撰寫文化專欄,結集成書,配上詩意盎然的書名:《六月下雨 七月炎熱》。華藝出版社出版。

信我,此書文章很用心,見解不落俗套,文筆清新。像張國榮逝世的一章,展現多層次的悼念與反思,由張國榮到Narcissus,漫談到最後的貴族,檢視電影“春光乍洩”與“阿飛正傳”兩個憂傷的離別場景,那個無法回頭的輓別,文末幽幽一句「重新開始,是今世的讖語,來世的祝願」,令人低迴。

此書可託香港的簡體字書店代訂。我曾於旺角的「綠野仙蹤」書店(許留山/海天堂樓上)見到有現貨,就算代訂,兩星期內也有貨。人民幣兌港元一兌一,盛惠22大元。

讀到這裏,閣下恐怕開始不耐煩。唏,好朋友嘛,又是好書,當然要賣廣告啦!

******

第二個C,Cuiyao,小瑤,Dear Life(前身是栗子俱樂部)的Blog主。我第一個在網外相認的Blogger。

我與小瑤的回憶,盡是酸辣味道和狗隻的痴纏。

那一晚,我們走上銅鑼灣一家養了3隻史納莎的樓上Cafe。然而,史納莎們只是配角,一頭健碩而乖巧的拉布拉多犬,跟顧客主人徐徐步入Cafe,成為眾人焦點。

拉布拉多犬在我身旁坐下。我一臉憐惜,輕撫狗兒的額頭,又伸手在半空作打招呼狀。拉布拉多犬竟然自動伸出右前腳,噢,牠以為要「hand hand」呀!第一次有狗兒跟我「hand hand」,我可來不及興奮呢。

牠的小腳掌濕濕的,我竟不覺反感。玩累了,拉布拉多犬把頭部擱在我的大腿上,靜靜的不吭一聲,cafe老闆娘忍不住笑牠:「喂,你好嗲噃!」

實情是,拉布拉多犬很饞嘴,想從我身上討點吃的,怎料我一條骨頭也沒給他。想到這裏,舌尖殘留的冬蔭功湯味道,又再在口腔遊走,酸酸的,帶點微辣。

炎熱的一晚,人和狗,也很溫柔。

****

Daphne和我(持相機者)Posted by Hello


D,Daphne,我的第一個辦公室好友。

認識這個推心置腹,不離不棄,慷慨地伸手扶你一把的基督徒好友,我,無言感激。

我們曾經在經濟版共事,彼此親密無間,與她的直線電話號碼,只差最後一個數字。直至我轉往港聞靜態組,各自培養不同視野,對談時迸發更光亮的火花。

早前最忐忑不安的日子,她一手拉了我上日本館子宵夜訴心聲。啖着鮮美的三文魚,盤算着前路,我們都知道,眼前是一次又一次的磨煉。

我記得,苦惱了好一段日子的我,在館子的艷紅燈光下,終於對準鏡頭,一笑。

****

漫無目的地數算着人和事,也許是生日前倒數的賽前檢討心態作崇,珍惜那些擁有的,緊記那些快樂的點滴。

Monday, May 16, 2005

佛祖的花花世界

短短兩天,訪問了兩個宗教領袖(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寶蓮寺新任方丈釋智慧法師),寫了三個香港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最難忘還是這一幕:

農曆四月初七,佛誔節前一日,我上了大嶼山寶蓮寺。寶蓮寺有一個大禮堂,我跟隨釋智慧法師參觀,堂內擁擠的坐滿了數百信眾和遊客。在這佛門清靜地,傳入耳朵的不是佛經,是歌曲「花花世界」──對,是陳慧琳那一首,這刻由唐韋琪,站在台上釋加牟尼像前演唱。

在佛祖面前唱花花世界?嗯,大概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最高境界吧。

釋智慧法師剛於上周榮升方丈,信眾向他跪拜Posted by Hello


歌唱完了,還有目不暇給的文娛節目,像變臉、雜技、疊羅漢、嵩山少林小武僧打功夫等,大伙兒看得拍爛手掌,智慧法師也着我看完表演才提問,我這凡夫俗子以為歡樂今宵搬上寶蓮寺,有點不協調。

然而,這是旅遊發展局和離島區議會撥款資助的「重頭戲」!話說農曆四月初一至初八,寶蓮寺舉行浴佛慶典,數年前智慧法師向區議會提議,連續8日舉行文娛活動,政府覺得有助吸引旅客,便大力支持。寶蓮寺找亞視派出藝員助興,又找來嵩山少林小武僧等各路人馬表演,種種活動入世得很。

活動搞了幾年,確實吸引了不少遊客,反應不俗,據說期間有5萬旅客訪寺呢!智慧法師說,活動可以讓旅客各取所需,「如果單唸佛經,便沒有這麼多人來了」。

終於明白,政府幹麼搞東涌吊車直達昂坪(寶蓮寺所在地),幹麼搞大佛廣場,幹麼在寶蓮寺附近搞市集,那管這些放在寶蓮寺,是多麼的錯置。

左邊是寶蓮寺擬興建的萬佛寶殿,在現有的大雄寶殿後面,現爭取政府批地Posted by Hello


寶蓮寺一直爭取政府批地興建七層高的「萬佛寶殿」,雖然稍為人工化,但我寧願看萬佛寶殿,多過去市集──市集比比皆是,萬佛寶殿只此一家。

這天,寶蓮寺一帶很大霧,連天壇大佛也看不到,感覺很出塵。看着煙霧籠罩昂坪吊車工地,想到將來霧中盡是一家又一家店舖與酒樓,一切如此不真實,我有點迷惘。

Thursday, May 12, 2005

再別肥彭蛋撻店.長龍之謎

很難想像成年人可以如此嬌憨又興奮。

一盤熱辣辣的蛋撻從焗爐端出來,日籍女子Kuwata露出既詫異又好奇的眼神,肉緊地地捉着同伴的手,神情就像小孩首次踏足糖果店,被琳瑯滿目的糖果迷住,要這又要那的驚喜。

為了這些香脆的蛋撻,Kuwata排隊近一小時。沒法子,這家叫泰昌的餅店,當年成為肥彭(前港督彭定康)摯愛蛋撻舖,而一夜成名,每逢午飯和下午茶時間,一定排長龍。小店最近不敵新業主瘋狂加租,由3.5萬加至8萬,無奈於本月25日結業,生客熟客紛紛聞風而至,把握機會品嚐最後一撻,令人龍更加長,經常維持在40至50人之間。

也因此,我前來採訪。後來者包括時代雜誌,及各大外國通訊社。

這些要花1小時輪候的蛋撻有啥特別?

很脆,很燙,差點燙傷嘴唇。街訪時,有食客請我吃蛋撻。見他們已買了5分鐘,我一口咬下,嘩!那些半凝固的蛋漿,燙得我差點吐出來,好不狼狽。

蛋撻皮像曲奇餅般,鬆脆而微鹹,這是泰昌的特色。老闆歐陽天潤參考酒店製作杏仁曲奇的手法,自創撻皮秘方,光顧名人多不勝數,周潤發譚詠麟周梁淑怡不時親自到小店入貨。

其實,小店要排長龍,與家庭式製作有關。小店每小時製作約8至10盤蛋撻,每盤42個,每隔10至15分鐘出兩盤。遇上客人動輒買一打半打大手掃貨,兩盤蛋撻眨眼掃清,又焉能不排隊?

小店另一招牌貨沙翁,更為搶手。周二採訪時,近300個不到下午3時已沽清。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幫襯泰昌,卻已依依不捨。泰昌本身就是中環的流動風景。擺花街小店的延綿人龍,舖內的60年代裝修,四十多年歷史的吊扇與焗爐,罕有的後門小天井,那股懷舊的草根味,仿如時光倒流。

小城已沒有多少新舊紛陳的城市風貌給我們懷緬。有異於旺角樂文,泰昌代表的,是一個傳奇、一個時代的消逝。

泰昌老闆自言不識字,10歲跟舅父學做餅,曾在茶餐廳和馬會餐廳工作,精通中西餅食,聲稱首創正方形多層結婚蛋糕,連自己的結婚蛋糕,也是結婚前一日自製的。

他在82年接手經營,創出曲奇餅皮蛋撻,吸引中環白領以至政府高層光顧。從前的港督司機不時到來買外賣,成為港督們的不知名下午茶點。恰巧肥彭上任時,一次在文武廟巡區,嘗過司機購買的泰昌蛋撻後驚為天人,促司機順道帶路探訪,因而認識小店。日後甚至三番四次主動往小店,還會說幾句「你好嗎?」、「身體健康」等廣東話逗老闆開心。

於是,我們記得肥彭吃蛋撻的饞嘴樣子,記得他的隨和親民,記得97前的繁華盛世。小店的櫥窗,貼上老闆與肥彭「攬頭攬頸」的合照,也貼上肥彭出任歐盟專員後,02年寄回來訴說「如常掛念你的蛋撻」的信件。

這個時代的燦爛,唯有凝住在相片中。風吹日曬下,幾已褪色。

「哎吔,我都唔想兩個女做呢行喇,好辛苦呀。依家一定要讀好書,才找到工作,怎像我們以前,」老闆很豪邁,不遺憾女兒不會繼承生意。

他會在鎂光燈前,揭起T恤輕揉大肚腩,狠狠的抽一口煙,又帶點招積。說得興起時會讚你:「咩你咁叻既,」難怪如此得客人歡心。

我相信,泰昌會在附近另覓舖位的,然而那種被時光琢磨的情懷,已一去不返。

***

深夜,辦公室所在的區域四野無人。走在街上最蒼涼的事,莫過於歸心似箭時,發現舊愛駕着車,在身邊掠過,提醒你早已失去坐順風車的權利。還未定下神來,又要「送車尾」,眼巴巴望着一直等待的小巴絕塵而去。

我咁「好彩」,應該買張六合彩。

Monday, May 09, 2005

母親節.樂文外傳

自由黨母親節派花Posted by Hello


母親節剛過,先讓我湊湊佳節熱鬧。今年母親節前夕,自由黨主席田少(田北俊)送你一朵康乃馨,祝你每個母親節都快樂溫馨。怎料有途人以為要付錢,反問朵花賣多少錢,可能因為田少的老闆形象實在太成功,早已深入民心。

旺角樂文搬上3樓舖的報道Posted by Hello


面臨結業危機的旺角樂文,已經在西洋菜街找到舖位,可惜旺角租貴,由二樓舖變身三樓舖。

旺角樂文新舖報道,於上周日刊登。還記得那個全城為韓星訪港而瘋狂的星期一,在人流如鯽的700呎樓上小書店,經理林小姐幽幽訴說旺角樂文的22年變遷。奶白的光管,照在同樣奶白的牆壁與天花,令小店異乎尋常地雪白。

我邊站邊聽,過了15分鐘,仍然不適應這種赤祼祼照耀的光管白光,忍不住半提問半埋怨,幹麼要用白光管呢,還要在柱上裝上大鏡子,這不是時尚啊!林小姐竟然有點自豪:這些光管在九十年代已是這樣子了,我們的裝修多年不變。你看,地上的唐樓格仔地磚,早已在地磚店子絕跡,地磚爛了也補不到呢!

「我們不講究裝璜,只講究書,最緊要選到好的書籍,」林小姐理直氣壯。那管旺角樂文沒有像新派書店般設置坐椅,給讀者坐下看書;店內的書本陳設甚至有點擠逼,一切如此時光倒流十幾年,卻只有這樣懷舊而純粹的愛書世界,才有養份滋養着愛書人的細膩情懷,流露書卷味。

老店子,店員與顧客既說書也談情,為了老主顧猝逝,林小姐曾經悲傷得失聲痛哭。也有老校長書迷為了林小姐的終身大事,肉緊得要她改名,將姓名內的「芬」字改掉,因為「芬」字拆開即是「廿八刀」,不利姻緣,還嚷着若她結婚,會送她大電視一個作賀禮。

點滴如煙往事,仍然單身的林小姐說着不覺尷尬。書,已是她的一切,改變她的命運。小時的她沒法坐定定3分鐘,長大了跑去樂文兼職,也不過是唸設計的副業,幹着幹着竟愛上書籍來,驚覺心靈的虛無,索性全職獃在書店,累積廿多年功力令她對各路書籍瞭如指掌。

一提起書,她便會泛起滿足的微笑。絮絮書情,在店內的老舊深色書櫃間縈繞。林小姐說,新店不會大肆裝修了,很可能沿用現在的白光管格局呢。因為他們的心思,全放在引進合適的書本上。

我不知道這種不講究包裝,只求對書籍,對閱讀的單純堅持,能否容於日漸萎縮的香港書店市場。對於旺角樂文逃過結業一劫,仍繼續六折酬賓回饋讀者,我甚至有點感動。

我渴望香港有誠品,有Borders書店(總覺Page One做不到誠品與Borders的內涵),大概只是痴人說夢。香港仍能保住旺角樂文象徵的,那一小片追求愛書的天空,愛閱讀的精神,已是萬幸。

別忘了,旺角樂文將於6月遷新舖,西洋菜街62號3樓,人民大會堂網吧舊址,莎莎樓上
藉着雨點說愛你Posted by Hello


說回母親節,我與母親看電影,快要落畫的「藉着雨點說愛你」(台譯:「現在,很想見你」)(Be With you)。喜歡竹內結子的純情,喜歡電影瀰漫着對初戀,對愛情的單純追求和執迷,更喜歡女主角自知不久於人世,仍然笑着主動擁抱已知的遺憾未來,坦然接受命運。喜歡,看見希望。

籠罩心窗多日的漫天烏雲,開始露出一線陽光。

Thursday, May 05, 2005

Sophy.改變

R的袖珍小狗Sophy得意可愛,令家裏沒有地方飼養寵物的我,無比羡慕。待我月前在Blog-Pet網站領養小狗時,偷偷挪用了Sophy的名字,寄望這隻虛擬狗女狗如其名,聰明伶俐,乖巧可愛。

R當然不知道。我跟他接近年半沒見面,而且我「不問自取」在先,心裏有愧。直到今日與R巧遇,我知道,醜婦終須見家翁。現實世界的小Sophy和主人,抱歉冒犯了,可不要怪我哦,^_^!!!

再遇R,他清減了,也年輕了精神了。也許因為心願成真,終於能夠跳出象牙塔,踏上私人執業之路,全副精神投入醫治病人的關係吧。

R不惜捨棄大學高薪厚職,差不多由零開始,這種求變的決心和勇氣,我在208/209身上也感受到。剛收到208/209的電郵。她在Blog海蹓躂時,碰上我的留言,追蹤至我的flickr album,順道來郵問好。

我們就此在網海相認。208/209人在倫敦深造,我輾轉得知,她深造前下了很大的決心,努力儲錢,不眠不休。看她的網誌,我知道,現在的她很滿足。

像R與208/209般改變生命,是我的渴望,也是我的夢魘。依舊為沒有靈感,思緒停滯的老問題發愁,我是否要改變自己?又應該如何改變?要踏出怎樣的一步?

今午到醫務所覆診。醫生說,他在早晨的電台節目,聽過節目主持人唸出我的報章報道,「看,連電台都講你的故仔,你這個工作很好啊,又有機會發揮。你想改變?不如先讓自己的工作節奏輕鬆一點吧,這樣能改變一下心態,生活會有點不同.你說本身的工作很忙,有點吃不消?一樣可以調節自己的,」醫生嘗試開解我。

也許我太悲觀吧,要不是林子揚給本blog的慷慨評價,我還沒想過原來看似沉悶的採訪點滴,真的可以讓別人了解新聞背後的真相。我把心思全放在工作,從早到晚想着如何找新聞線索,如何與被訪者周旋,從沒放過自己,沒深思熟慮別人的想法,也沒有為自己找出快樂的甘泉。

對,我應該由心態開始,令自己從容,尋找自己,走出改變第一步。

PS : 關於blog-pet這個兼作site meter的可愛虛擬寵物,小踢有很詳盡的介紹這裏也有很豐富的blog-pet背景資源。各位blog-pet主人,請問有沒有blog-pet背景的好介紹

Wednesday, May 04, 2005

貧者愈貧(revised)

為了被訪者的孤苦無助,寫稿時我會心痛無奈。採訪時驀地顧影自憐,敲打鍵盤時一字一淚的,還是頭一趟。

2005年5月3日。稅務局派發報稅表的日子。

已經第三次出席稅局的記者會。局長劉麥懿明說着04/05年經濟如何如何的好,入息與利得稅收破了紀錄,我只覺事不關己,心不在焉。

「在03/04年,年薪30萬以下的納稅人,入息比前一年度跌了1%;但30萬以上的,入息卻上升了,」劉太一板一眼讀著講稿,我那顆四處遊蕩的心,突然揪緊。

「因為年薪30萬以下,很多是低收入低技術工人,經濟轉型下人工愈跌愈低,要靠再培訓轉型;30萬以上的,屬於高學歷,經濟好轉下,人工會受惠。」

聽到這句話,我沮喪得無以復加。30萬年薪,即是月薪2.5萬,多少報館記者也掙不到這樣的人工呢。但,按照政府的邏輯,因為「低技術」才有這樣「低」的薪酬,不足30萬年薪。

當報館記者的盡是大學學位或以上,卻得不到政府眼中「高學歷」、「高技術」的人工。是我們太「低技術」,還是這個行業太刻薄了。抑或這個社會出了問題,不單是記者,更多更多高學歷專才,在各行各業,也得不到一個有尊嚴的合理報酬!

訪問過一個被選為十大傑青的學者,她說,她那一代要靠努力讀書脫貧,但她的學生不願再念碩士博士,因為繼續讀上去,也看不到前景,香港既沒有多少教授以至博士後研究的空缺,讀完碩士的人工,分分鐘比學士還要低.她很無奈.

似乎,報館記者專業追不上經濟轉型,看不到前景,人工愈來愈奀,貧者愈貧,遲早被淘汰,要去再培訓。

Sunday, May 01, 2005

從網上日記到博客力量

一眾Blogger對有線節目「新增點」探討博客文化那一集,回嚮甚大,我想起當日一個關於本地博客文化的採訪:

「點解你要寫Blog?」我訪問一個寫blog年資比我多幾年的大學生。

「因為想表達自己。我平日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寫blog就是網上日誌,一些平日很難開口的事,可以在Blog說出來,朋友會主動關心我呢,」大學生認真地說。

那天的採訪,其實是突破機構關於青少年「網上日記」文化的調查,大學生是調查員之一,有份擬定調查題目。她的Blog的確是網上日記,一個純粹私人的交流園地。

Posted by Hello


突破靈巧地將調查目標放在Online Diary,而不是Blog,然而這些網上日記,明明是Blog的一種,我應該怎樣寫這篇稿?怎樣令讀者易於明白?

「Florence,我可唔可以在網上日記旁邊,加上Blog這個字,讓讀者容易一點明白?」編輯豪哥問我。

我猶豫了5秒鐘。「可以,」我答得肯定,其實內心矛盾。我這樣一寫,將網上日記等同Blog,可會被不少blogger視為千古罪人?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Blog這個字,我決定大膽一點。我知道,我的稿內沒有足夠篇幅,將Blog的概念與歷史,由盤古初開講到連戰訪京。既然網上日記也算是Blog(雖然Blog不止如此),套用Blog這個字並不算錯,而且有太多太多人,根本連Blog是什麼也不知道。只要有機會,應該爭取讓「Blog」在主流媒體曝光。

況且,我的報道焦點是一個關於網上日記的調查結果,這也反映了部分本地年青博客的寫Blog心態。

調查的結論是這樣的,突破訪問了過千名接觸過網上日記的青少年,有七成半撰寫網上日記,當中七成半覺得網上日記能促進朋友間的關心。由此引申家長應該鼓勵青年寫網上日記,讓他們多與朋友溝通,並從中認識自己。(以我的理解,他們並非鼓勵家長監視子女寫blog,雖然他們的建議頗為「家長式」),青年亦可透過網上日記這平台,嘗試表達對社會時事的意見。

我採訪的那一刻,確實有點失望。連突破如此具組織性的青年機構,也將青少年博客文化,縮窄作網上日記現象,還有那些機構肯花心思,認真地研究本地廣義的博客文化呢?

我不知道這是突破對Blog的認知,還是為了方便研究才主攻網上日記。訪問出席記者會的青年後,我無法不認同,很多青少年當寫Blog是網上日記,沒有多想寫Blog的深層意義。

他們的表現,的確是本地部分博客的想法,也是主流媒體對博客文化的狹義理解。

我當然希望突破的調查,以及媒體對博客文化的探討,可以多走一歩。事實上,這或許反映了本地博客文化尚未發達,還未走到某個觸發點,展示博客文化顛覆傳媒權威、社會主流意識的力量。

Posted by Hello


香港人認識博客文化,離不開木子美的「遺情書」,由此Blog與網上日記劃上等號。

即使是外國,將Blog當作網上日記也多的是,但有更多的媒介和企業,利用了Blog那種雙向互動,「每個人也是媒體」的特性,作為一個主流媒體以外,與顧客和受眾溝通,反客為主的宣傳渠道。例如通用汽車副總裁Bob Lutz的Fastlane Blog,從副總裁角度對汽車業的看法(當然也有自我宣傳成份),透過網友的comment,直接掌握受眾反應與投訴。

我們的高官和恆指藍籌股老闆們,又有誰如此有見地,會寫Blog搞公關呢?華語世界的博客文化,相比英語博客世界,組織仍然鬆散,未能衝擊商業世界的秩序,也未曾建立影響企業決策和消費文化的無形權力。

至於媒體權威,華人博客的另類聲音,還未夠大至足以與主流媒體分庭抗禮,也就無從達到西方博客的多元消息渠道,削弱媒體權威了。

如果有一日,李嘉誠或者曾蔭權寫Blog;又或者有在大機構工作的博客,因為在Blog內透露機構秘密被炒,Blog在媒體的議題表內,就會一登龍門聲價十倍,有關Blog的報道,要幾多有幾多(這就是主流媒體了!)。

這一刻的Blog,亦會發揮Blog潛藏的社會力量。

Posted by Hello


舊同事Ben推介今期Business Week,關於Blog在美國商業社會的應用,構成的消費者權力如何顛覆商業文化,值得一讀。擇錄部分如下:

Sure, most blogs are painfully primitive. That's not the point. They represent power. Look at it this way: In the age of mass media, publications like ours print the news. Sources try to get quoted, but the decision is ours. Ditto with letters to the editor. Now instead of just speaking through us, they can blog. And if they master the ins and outs of this new art -- like how to get other bloggers to link to them -- they reach a huge audience.



How does business change when everyone is a potential publisher? A vast new stretch of the information world opens up. For now, it's a digital hinterland. The laws and norms covering fairness, advertising, and libel? They don't exist, not yet anyway. But one thing is clear: Companies over the past few centuries have gotten used to shaping their message. Now they're losing control of it.



A prediction: Mainstream media companies will master blogs as an advertising tool and take over vast commercial stretches of the blogosphere.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this could well divide winners and losers in media. And in the process, mainstream media will start to look more and more like -- you guessed it -- blogs.


Posted by Hello


連Business Week都有自己的Blog,唔知我工作的報館,幾時會有Blog呢!阿Ben話,將來的記者不會再依附一個媒體,而是以Blogger身份做自由撰稿人。多謝Ben的美意,但我連我的傳媒工作前景,也矇矇矓矓,好像看到一些機會,卻可望不可即,在這個文化與思想也單一的社會,可不敢抱有多餘的幻想了!

有朝一日有機會,為香港blog界寫一篇跟Business week般像樣一點,深入一點的報道,算是我這個傳媒人Blogger的小小心願吧!

延伸閱讀:
Business Week: Blogs will change your business(免費註冊,或需註冊才可閱讀)
突破「網上日記與青少年調查」

關於有線「新增點」節目的網上評論:
Just a side kick : Blog文化?主流媒體的食古不化
聞.思.見.錄 :新增點:Blog熱潮
網絡暴民:冰山一角
瘋腿的地下室:新增點:Blog熱潮
Whisper at the Tolo Harbour : 網誌文化
餘弦棧:這裏不是日記
獨立媒體阿藹:新增點:需要家長輔導的Blog文化

Tag: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