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被問得最多的,大概是當年結婚時,有甚麼中式婚禮習俗要留意,例如過大禮是否要做三書六禮,又或者結婚當日斟茶,要放幾多粒紅棗幾多粒蓮子,過大禮怎樣挑選椰子之類。
龍年旺嫁娶,未來一年獲邀的結婚喜宴,少說也有近8場。替朋友高興之餘,也明白過大禮、安床、上頭之類中式習俗程序,人言人殊,往往令準新人無所適從。
不如瀏覽摩登大妗姐Bonnie:中式婚禮習俗攻略,解答各位疑問。Bonnie由細睇到我大,她做了大妗姐,透過這個Blog,與各位準新人,或對中式婚禮習俗有興趣的朋友,切磋交流。
作為香港人,一定要看微軟Microsoft這則最新的「廣告」短片:它「預視」了興建中的西營盤港鐵站,將來的模樣。
站內的「廣告燈箱」,甚至可以像電影《未來報告》(Miniority Report)般,燈箱內的人跟月台上的乘客打眼色,彼此互動--短片內的乘客在智能手機,向著廣告輕按一下(真像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景),便向募捐的廣告自動捐錢,廣告內的人隨即向乘客道謝。港鐵呀港鐵,你會跟微軟這則短片般照辦煮碗嗎?
其實這則名為「Productivity Vision Future」的短片,旨在展示微軟對科技如何提升生產力的預景。你會看到懂得告訴你有甚麼食物以及建議菜譜的智能雪櫃、智能眼鏡、互動燈箱(Billboards)、功能像平板電腦的智能卡片、一張紙包含整本酒店指南的智能紙張、懂得告訴你日期時間地點的智能車窗、懂得上網的牆壁、像微軟Kinect般體感控制的電腦屏幕、超薄兼超大屏幕毋須用Apps的智能手機、以及比紙還要薄的平板電腦等。
真的成事嗎?我不知道。可是這個幾乎所有平面也可以變成電腦屏幕,甚麼東西也可被賦予人工智能的未來世界,未免太冷漠了,怎麼這段近6分鐘的短片,可以一段對話也沒有?那個連筆與簿也沒有的世界,似乎少了點生活的質感與人情味。
可否讓科技,為生活帶點人性與暖意?
延伸閱讀:
Mashable : Microsoft Sketches Its Vision for the Near Future
HP啊HP,怎麼你每次出平板電腦Tablet PC,都教人情何以堪?
近日HP Touchpad冧價風波 ,網上未賣已售罄所引發的公關災難,固然全城插爆。還記得9年前,HP推出第一代平板電腦,叫價14,000元,沸沸揚揚一陣子,又歸於沉寂。害我這個當年最早將你帶入港聞版大肆報道的記者,不禁自我懷疑。
HP,原諒我無法助你擺脫平板電腦魔咒,也難以同情你跟Web OS分手,令其永不超生。Web OS作業系統元祖Palm OS作業系統,是我的PDA初戀情人。雖然我的PDA已被iPhone取代,與Palm OS一早天各一方,但作為舊相好,總希望Palm OS也找到它的幸福。
HP當日用18億美元收購Palm寵養Palm,一年後卻黛玉葬花,叫我們這些Palm舊情人心疼得來,連一部Touchpad都買唔到,只得望著報章雜誌的產品相片瞻仰遺容(HP Touchpad採用Web OS,即Palm OS的進化版)。
HP,你放棄Palm,放棄電腦業務,我無話可說,但請不要放棄你的信譽,請你妥善處理因為TouchPad冧價斷貨風波引發的民怨。HP facebook page上,網民寫下的投訴與憤恨,貼文過千,洋洋萬字,蔚為奇觀,令人側目。
路還是要走下去的,除非HP你打算徹底放棄香港市場,或者榮升各家大學MBA或公關課程的負面個案教材,想大家對你慘不忍睹。
我絕對不是HP粉絲,僅因去年中文大學提供學生優惠,貪便宜買下HP Mini作Netbook,現在又半推半就地用著這部Netbook寫此貼文。我希望HP你長命百歲,就像我希望我的Netbook萬壽無疆一樣,畢竟高科技世界要百花齊放才好玩,有誰想一家企業獨大?
HP你不要讓我們失望,好嗎?
相關Blog:賣TouchPad一鑊泡 - HP和mobi Cares聲譽破產
延伸閱讀:9年前本人撰寫,關於HP推出平板電腦的舊聞。看罷你會發現,有些歷史,似曾相識。以前的平板電腦,$14,000一部,怪不得銷情不濟。平板電腦,足足用了8年才能普及。
2002-11-11 明報
A04 | 港聞 | 特稿 | By 明報記者,譚蕙芸黎凱欣
平板電腦香港爭搶灘
業界寄以厚望、藉以刺激市場的平板電腦(TabletPC),上周率先由宏碁(Acer)在本港推出,惠普(HewlettPackard)系列今日亦將登陸香港。記者昨日在旺角觀察市場反應,發現市民雖然對「我手寫我口」的電腦介面躍躍欲試,卻未能立即刺激銷情。宏碁及電腦店皆表示,市民對新科技抱觀望態度,相信待其他品牌和軟件推出,產品才會普及。
逾萬元與筆記電腦相若
宏碁上周正式推出的平板電腦,正價近14000元一部,旺角電腦中心一個月前已可預定並即時送貨。明智電腦負責人表示,入了20部平板電腦,已賣了10部,相比其他手提電腦,銷情屬一般。
另一邊廂,旺角百老匯負責人形容平板電腦「銷情熱烈」,兩天已售出六七部,亦有人預訂,在現時經濟環境下反應算很理想。
宏碁市場總監場子堅表示,現階段香港市民剛接觸平板電腦科技,相信待微軟平板視窗明天正式推出後,接受程度會提升。
平板電腦的大小與筆記型電腦相若,如一部「加大碼」電子手帳(PDA),具備「神奇畫板」似的的輕觸式屏幕,用家在直接在上面寫字或按掣,電腦便會像認出字體或指令,毋須用鍵盤輸入。部分平板電腦會附加鍵盤,讓用家選擇。
由於電腦硬件市場已飽和,消費者不再熱衷提升電腦功能,故微軟、惠普等公司均對平板電腦均寄予厚望,希望藉著這個新發明,推動相關軟硬件的銷路。微軟設計了平板電腦版本的視窗XP作業系統,主席蓋茨更將之捧為未來十年的電腦主流
由於平板電腦的價格與筆記簿型電腦接近,預料會掀起一場競爭。事實上,台灣上周末甫推出宏碁、惠普和東芝三種平板電腦後,即掀起割價戰。資訊科技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Dataquest估計,明年全球的筆記簿市場,有1%(即42.5萬部)會來自平板電腦。
認字須逐步點選
記者試用
試用平板電腦前,以為寫完字一按鈕即可看到工整的字體,卻發現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原來在平板電以磁力壓力筆寫完字後,需在工具欄選「繩索」鍵,用筆在屏幕圈起要辨認的文字,再從工具欄選取「轉化手寫至文字」,最後確認指令,整個過程需約10秒。要用這個方法洋洋灑灑地寫一篇文章,可能要費些時間練習。
潦草字母認錯兩個
準確度方面,記者在屏幕上以潦草試寫26個英文字母,有兩個字認錯。
特製磁力筆靈敏度高,書寫時如在紙上飛馳,還有神奇膠擦和螢光筆功能,會議簡報時可畫出重點。除橫寫筆記簿介面,平板電腦還提供五線譜、原稿紙及圖表紙等選擇。部分平板電腦型號,附有能辨認中文字的軟件和作業系統。
明報 2002年11月12日
平板電腦群雄競爭售價料逐漸下調
【明報專訊】新的電腦戰線正式展開,繼宏碁(Acer)後,惠普(HewlettPackard)亦於昨日推出平板電腦(TabletPC),售價與宏碁相若,約14000元。有電腦分析員認為,平板電腦勢成潮流產品,但價格仍然偏貴。隨著多個品牌的平板電腦本周陸續在港上市,估計今個周末已開始減價。惟平板電腦要做到普及化,首要的是強化文字辨識的功能與速度,其次是價錢需再向下調。
惠普昨日在港推出Compaq平板電腦TC1000,外貌像A4紙大小的神奇畫板,賣點是既輕(3磅)且薄(0.8吋),可外置鍵盤和基座。用家在顯示屏直接寫字,電腦便自動辨認。
惠普香港個人系統部產品市場經理黃浩章說,產品訂價約14000元具競爭力,但相信平板電腦不會取代筆記簿形電腦;加上產品可配合流動商業應用,方便習慣使用掌上電腦的外勤或行政人員,轉用畫面更大的平板電腦,便於記錄存貨或出外見客,遂看好本港市場潛力。
機身「輕薄」料成潮流產品
除惠普外,微軟和富士通亦分別於今日和本周內,推介專用視窗和平板電腦。資訊科技調查機構IDC亞太研究總監霍錦潔指出,平板電腦用筆輸入,以及輕與薄的賣點,有市場需求,料會成潮流產品。由於價格媲美貴價筆記簿型電腦,估計首批顧客以行政人員為主,但部分平板電腦的運作速度,比同價筆記簿電腦慢一半,因此她認為產品仍偏貴。
她預料,平板電腦對手提電腦產品,如掌上電腦等的衝擊較大,而筆記簿型電腦的影響相對較少。然而,在平板電腦書寫時,會出現時間差距,感應較慢的問題。她相信,待平板電腦減價,以及強化文字辨識的速度和準確性,便有利平板電腦普及。
另有分析員指出,由於用電腦者,已習慣使用鍵盤,因此用筆輸入,對一般電腦用戶吸引力未必太大,若向較少用電腦的中年人和學童推銷較容易。該分析員估計,因本周多部平板電腦在港面世,部分零售商或會在周末起開始減價搶客。
一個被問上十萬次的問題:Florence你在工餘於中文大學,唸新媒體碩士,究竟讀甚麼?
嗯,讀吓新媒體趨勢呀,學少少programming咁啦,遲些都會教新媒體分析(New Media Analytics)的,鍾意都可以學吓網頁等新媒體設計--這些答案,是你預期之內。
「仲有學創業。」我通常用這個答案壓軸,對方亦通常O嘴,差在未問新媒體關創業甚麼事。
且在此解答大家的十萬個為甚麼。下文是我與同學利用新媒體功課,參加創業比賽獲獎後,撰寫的感想。原文刊於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友通訊內,第三段文章。
********************************
與同班同學組隊參加中文大學校長盃學生創業比賽(VCCE)。修讀經濟及商科的對手,滿腹疑惑:「你們來自新聞與傳播學院,跟做生意與創業,有甚麼關係?」
「我們讀的是新媒體。製作新媒體產品,以及將之付諸創業,就是我們的功課。」對手們聽罷似懂非懂,直至我們獲頒「Outstanding Presentation Award」嘉獎,恍然大悟──哦,新聞與傳播,不就是要表達能力高,專長溝通與賣蹺嗎?創業比賽,就是鬥賣蹺啊。
這幾句說話,作為打工仔的你,近半年幾乎一定聽過--「公司XX活動/產品開了 Facebook Fans Page了,還不快點去Like,做粉絲?」,「阿邊間公司都開了微博,睇睇佢地做甚麼?我地都要開番個戶口,快些度蹺諗點樣用微博宣傳啦?」
社交網站如Facebook、微博、Twitter,玩玩就算啦,將之變做工作?點做呀,無跡可尋喎。香港互動市務商會(HKAIM)昨日公布一項關於市場業務人員(marketer)使用社交網站的調查,雖然樣本(Sample Size)較小,受訪者約219人,也可略窺香港社交媒體大趨勢,不論你想自己做做個萬人迷Blogger或微博博客,還是受命讓所屬公司在網絡成名。
記者會嘉賓,包括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兼微博玩家Francis Fong方保僑, BMA的梁芷珊,海港城Lady嘉嘉,新浪香港總經理李婉明Meg Lee,Facebook的Jayne Leung,Blogger Rudi Leung,Jonathan Sin,Meling等。
受訪者全屬市務人員。有趣發現包括,66%受訪者認為社交網站是最可信及最有影響力的宣傳平台,取代原屬龍頭的電視廣告(65%)。數據摘錄如下:
Q:你認為哪個媒體最有影響力和可信性?
社交網站 | 66% |
電視廣告 | 65% |
印刷媒體廣告 | 64% |
論壇 | 58% |
博客及微博客(Blogs & microblogs) | 56% |
戶外廣告 | 54% |
Q:你認為哪個媒體能夠最有效地,與你的目標顧客建立關係?
社交網站 | 71% |
論壇 | 66% |
博客及微博客 | 65% |
印刷媒體廣告 | 50% |
電視廣告 | 50% |
戶外廣告 | 36% |
Q:你認為社交網站能夠帶來哪些商業利益?
快速而便捷地建立商務網絡 | 91% |
免費或可負擔的宣傳媒體 | 71% |
建立口碑 | 69% |
容易接觸目標顧客 | 56% |
能夠量度效益的宣傳工具 | 40% |
比其他媒體取得更高投資回報(ROI) | 18% |
較可信的媒體 | 9% |
可見,另一有趣之處是,受訪者雖認為社交網站影響力和可信性最高,又是免費便宜的宣傳媒體,但大家也心知肚明,投資回報不見得很高。所以,當65%被訪者表示有意增加社交網站宣傳預算時,超過三成(31%)僅花費少於一成的宣傳開支在社交網站上,是可以理解的。(另有兩成打算增加一至兩成宣傳開支在社交網站。
集思廣益,與公關界朋友Winnie和秋盈在微博討論調查結果,有所啟發:
1) 社交媒體宣傳,象徵新一代顧客關係(CRM)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也由品牌/廣告/公關單向一面倒宣傳(Push),變為顧客反過來告訴品牌我要甚麼(Pull),講求顧客參與(Engagement)。顧客要求的,是品牌的誠意和真意,不要跟我耍花招(play tricks)。如何管理社交媒體的顧客關係,值得研究。
2)也因此,透明度大大提高。產品或服務優劣高下立見,比從前更快「見光死」。如果產品或服務本身有瑕疵,別奢望靠Blogger唱好而起死回生,危機只會因著網絡高透明度,比從前來得更快更多。
3)所以,Blogge博客不是免費廣告板,更加不是無償鱔稿--我的意思是,不要以為Blogger是網絡打手,出席活動試用產品服務就要唱好你--Blogger活動其實是感受顧客體驗的一環而已。也別付費給Blogger寫鱔稿,要麼不如在傳統媒體買個廣告軟文(Advertorial)算了。
這一點,很多人想不通,公關和市務人員,請管理你的客戶對Blogger的期望。我也明白,如果想把Blogger納入宣傳渠道,如何管理Blogger關係,的確是一門大學問,畢竟Blogger撰文自主,不像買廣告或軟文般,可以控制行文語調。
4)社交網站絕非免費宣傳的靈丹妙藥。企業要想一想,為甚麼要開Facebook、微博或Twitter,粉絲多多亦不代表悉數活躍。
5)雖然電視影響力日減,然而當電視廣告(TVC)融入YouTube,以及網絡電視如Google TV崛起,電視廣告界線日趨模糊。
6)人人也是媒體的年代,人又好產品又好,講求有態度,有性格,有想法,大忌平庸Mediocre人云亦云。共勉之。
筆鋒俐落的俠女北北嬋,見我在facebook張貼劉若英這篇感觸傳統報紙步入夕陽的散文 ,即興一讀後,不禁惆悵。我細心重讀,是的,像我們這種跨過新舊世紀,工作模式被新科技弄得天翻地覆的記者,眼見報紙雜誌讀者數量與廣告量急速插水,也不知自己還有多少年月棲身印刷傳媒時,讀到劉若英這幾句懷舊得來情感豐沛的嘆息,怎能不惘然?
我也曾經像許多自認合乎潮流的年輕人,不解這種雜亂的收藏有何用處。但那一刻,我看見了那輩人對報紙的依戀,那不是單純的收集,也是對知識傳播的尊重……
新聞不能隨便被按鍵刪除,也不會被真正遺忘。
更重要的是,我記憶中的報紙新聞,是有溫度的,它是經過無數有着溫度的手,送到我們有溫度的手中。網路也提供新聞,但我總感覺那是涼的,來無影,去無蹤。視窗關了,也可當作沒發生過……
不管往好的或往壞的方向發展,報紙還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不為別的,就為了那溫度。人在冷卻,但還沒冷卻到不在乎這種溫度。是這樣嗎?或純屬我一廂情願?
By 劉若英
似乎,傳統報紙那種微溫,已轉化為抱著iPad或Netbook讀著電子報章時,機器透出的滾燙熱量。冰涼的網路新聞,賺不了大錢,卻是吸引眼球的必需品,外(電腦)熱內冷,真吊詭。
執著「新聞不能隨便被按鍵刪除」,又解不開外熱內冷的死結。我投降,由本月初開始,展開長達兩年的兼讀計劃,在工餘跑回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攻讀新媒體理學碩士課程(MSc in New Media)。
學期第三周開始,研讀書本與參考資料,才發現,面前那堆新媒體傳播理論,大部分在我本科畢業後才出現的,從前沒讀過,新鮮滾熱辣。但我頂多是個70後中女,出道十年多一點,短短十多年竟已以令傳播學與傳媒世界徹底改變。難怪我由報章記者轉型為雜誌記者,天天也在上演《變變變生命力》。
也好,安慰自己,至少新媒體傳播理論那些課,學費沒白交。
但願我的80後精英同學,不要嫌我人老珠黃,就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