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4, 2006

網誌在主流媒體的價值

不相信部落格取代報紙,甚至質疑網誌可讀性的肥佬黎(消息源自中時部落格),多得其靈敏嗅覺,倒會順應潮流「講一套做一套」。觀其旗下的蘋果日報在港聞版,以顯著篇幅引述網誌言論,作為新聞事件的市民回應,令網友「受寵若驚」。其實,只要了解傳媒運作,不難明白這不過是一種簡便的報道手法,記者只不過由大街大巷走入互聯網而已。

話說報道與公益利益攸關的新聞時,主流媒體為了平衡報道,多會向業界權威、議員及市民詢問反應,去表達公眾的關注點。要問全港七百萬人的感受,當然沒可能,記者只好走到街上,隨機訪問幾個途人,邊談邊拍照,立此存照。

過往做街訪,拍下被訪途人照片是最大難關。路人甲乙丙一見相機鏡頭便雞飛狗走,呆站一小時成功訪問3幾個途人,已經謝天謝地。因此,從前份外痛恨街訪拍照這要求,我又不會作新聞,幹麼一定要拍照,去證明言論有憑有據?雖說照片令版面活潑豐富,但採訪主任你可知道,為了等待這幾張照片,我浪費了多少打電話追訪新聞的寶貴時間啊!

待主流媒體引用網誌言論時,不免反思傳統街訪的價值。我肯定,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街訪是不能亦不應被引述網誌取代的。

記者知道街訪受訪者的身份背景,卻不知到網誌主人或討論區網友背景,無法衡量其言論的代表性,況且不少討論區言論流於情緒化呢!這正是記者最憂慮的地方。

街訪拍照,確保言論有憑有據,也代表了對被訪者言論的尊重。因為身份不明帶來的代表性問題,我個人較少大幅引用網友言論。即使將網友言論作為新聞事件的回應,也會一句起兩句止,作為新聞的輔助算了。又或者直接聯絡和訪問網友,邀其就特定專題抒發感想,這樣便能確保其身份及代表性,意見亦較全面。我在雜誌採寫的Virtual HK欄目,由此而來。

網友或會奇怪幹麼媒體喜歡在新聞報道中,引用他們的言論?網絡群眾人口龐大是其一,另一個不會宣之於口的原因是,網上言論不乏「秘聞」或情緒化的口水,迎合傳媒最愛的「內幕」、內容colourful兼Juicy,不過cut and paste幾句,容易又方便。還有什麼比這些更eye catching,更手到拿來?

別責怪傳媒引用網上言論(當然要註明出處)。互聯網是公眾空間,從來不是私人日記,所有自行張貼的言論也是公開的。你可以隱藏身份,但言論仍然是赤祼祼的暴露人前,每個在網上發言的人,也要有心理準備被其他人觀看或引用言論,並且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就如在街上貼街招,預了途人駐足細看,口耳相傳一樣。

至於部落格主人,會否變身記者,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我估計比較合乎香港情況的發展是,部落格揭露秘聞醜聞,被媒體記者發現並追蹤,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可信性和新聞性後,再作報道而「發揚光大」,畢竟部落格還未具備gate keeper(守門人,意指媒體把關,確保新聞準確性)的條件(這並非貶低部落格,而是部落格消息跟其他新聞材料一樣,要cross check其可信性)。

So,高登討論區網友們,現實並不是討論區有多少個蘋果記者,而是討論區以至整個香港Blogsphere有多少記者在虎視眈眈,蓄勢待發搶新聞!

延伸閱讀:
Sidekick : Blogger入侵報紙
聞.見.思.錄 : Media & Blog

PS : 明天早起床上班,抱歉稍後回覆積壓多時的回應。各位網友,感謝你們的熱情和關心。

13 comments:

v said...

我也留意到那個欄目
雖然沒有選我
但我仍有赤條條的感覺
因為以報紙那麼趕急的運作
我相信他們引用時未必有問過網主
如果有天被他們引用了, 我未必高興

Anonymous said...

Trackback >>

http://www.bloggers.com.hk/cmm/archives/2006/08/15/308/

Anonymous said...

1. 引用網文作為評論,提供主流傳媒少有的角度,可以,但要找合適對象。引用吳偉明教授對日本動漫、靖國神社等論述;或引方潤和方志剛關於香港掛風球的標準是合適的。林行止也不時引用聞見思錄 alex 的評論。

2. 預左記者引某篇 blog / 論壇文章唔通知你,但斷章取義,曲解原文個下,唔係個個接受到。建議各記者,不如直接找那位 blogger 寫篇特稿好過。

3. 呢一代記者都是響高登、mini、discuss 流連成長的,他們引用這些壇的熱門話題 / 人物,或作特寫新聞題材,如上周日生果報訪問文邪,是自然趨勢。

4. blogger 可否取代記者的功能 響香港仍停留在這條公式流程,不預期會有突破;

- 某段短片/ 輯相被放上網/某篇港女blog 文得罪萬千港男,引起熱烈網上討論
- 記者開始跟進,追尋當事人和拍攝者
- 同時就有關討論做街訪
- 再訪問藝人、萬能評論員、好似好 relevant 的學者、道德佬、堪輿學家、李寶能
- 再由姐妹刊物發掘其當事人和家人私隱
- 九唔搭八的商人和藝人借幫助當事人為名搏宣傳
- 大家開始對這話題生厭
- 記者再上網搜羅別的熱門話題

Anonymous said...

另一個,更實在的,網誌對主流媒體的價值 : 因為看了這個 blog 後成為 U magazine 讀者的人數相信仍不斷增加。

lamkiuwai said...

根本每份報紙都有既定立場,但總是要找一些其他意見來平衡一番。老實講,呢個世界係理論上係自然平衡,如果傳媒能夠更加開放地對待不同的意見,根本不需攪甚麼平衡報導。

v said...

ps. you know taiwan's apple daily has actually opened a space for bloggers? just like blogger.com, windows live spaces, etc.

what the boss thinks
does not stop his company from grabbing money and readership by all means

Anonymous said...

都係果句, 互相利用, 互利共生啦! blog 友亦會從閱報中借題發揮, 有題材寫下野! like a circle!

孤獨槍客 said...

我擔心傳媒引用網上消息對報導嚴謹性影響

Anonymous said...

感覺黎先生在旗下集團扮演著至高無上的精神領袖角色, 他的一言一行對他的員工包括各出版單位的編輯部有重大的影響力, 現在所作的網誌引錄舉動會不會只是"包羅萬有"的報章內容的一道小點而已, 暫時仍難以評論其對整體出版的輕重份量.

網章引述網誌內容, 大概是一種更傾向於對某小眾讀者表現"呼吸同一樣氣息"的潮流之舉, 當然, 這個動作十分慳水慳力, 有時候, 還可以揮發借刀殺人的功用 (譬如, 既是記者又是匿名blogger).

不過, 我挺相信虛擬的東西是難以長久立足的, 到時那個風氣自會煙消雲散. hu

hu

Anonymous said...

街訪這個看來是指定動作的採訪,查實,真的不知是哪個時候,突然"流行"起來.

另一個走火入魔的"濫",是民意調查.求鬼其入三四條問題,靠電腦打出幾千或萬千個電話,然後有百幾二百人回應,便開一個"八成被訪者反對","七成人支持"的sidebar.死未!

街訪或者街頭市民扑咪,已是小記的基本訓練.以我膚淺的認知,外國傳媒偶爾也有街訪,但不會像我們這樣濫.

話雖如此,香港人從來害怕接受街訪.見鏡頭即走.表面上是對傳媒缺乏信心,骨子裡,香港人從來不愛發表意見,或者對時事甚至身邊的一事一物,漠不關心.

聽說,在外國,尤其美國,記者與攝影師站在街角街訪.路人甲乙丙自動走過來發表偉論.他會投訴總統xyz,或者是州政府的@#&@#$.

較近期一個經驗,數星期前颱風影響香港機場航班,在機場扑咪,外國乘客真的會主動找記者投訴機管局的不是.香港的,怕事得要命.

另一個可悲,同事上周到福建採訪颱風災後情況.進入死傷無數的沿岸農村,在外圍地方自自然然有村民引路,進入災區.眼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是一具具沒有棺材的發臭屍首.村民投靠記者,因為鎮政府的人連日來好像失了縱一樣,那一刻除了記者外,沒有人可以幫他們向外求救.

v said...

生果報今日起開了一整版網上新聞版
介紹部落格, 網站和網上新聞

sidekick said...

嘩! 你咁耐冇寫blog呀~
買o左今期u mag, 個podcast 專輯真的不錯呢~ ^o^

Anonymous said...

她該不會...

"偉大的愛神啊...閃電....結....婚..."

哎呀...點解她冇送美心餅券俾我既....

換一盒"容祖兒" 都好嘛....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