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個個密密寫頭耷耷,究竟訪問邊個咁巴閉?
寶哥哥是也(Photo:Chow)
這個清晨,鬧鐘失靈,幸得家人及時叫醒。老父笑說:「還說訪問李國寶?你差點走寶就真。」
話說出身劍橋的寶哥哥,創辦「英國文化協會之友」基金,籌錢資助香港學生和青年與英國交流,我們便趁機跟寶哥哥來一趟非財經訪問(謝謝英國文化協會Ann Wong熱心協助),暢談留英逸事(其實很多也提過了)。
訪問內容詳見雜誌。大方的他,應該不介意我的文章跟他開了一個小玩笑,反而他可能會奇怪,甚麼樣的記者,斗膽挑戰他的記性。
都是因為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歷史偉人兼諾貝爾獎得主,既是哲學家也是醫生,辛勞半生到非洲醫治麻瘋病人。
他在訪問中說,最難忘的留英經歷是,跟Albert Schweitzer同桌吃飯。我有沒有聽錯?他在1954年赴英,史懷哲60年代中期去世,兩個人年齡相差近60歲,身份地位亦差天共地,怎有可能走在一起?
他只得一句咁大把,我亦再沒機會親自詢問寶哥哥,婉轉電郵給寶哥哥的助手查證,那個人是否真的是Albert Schweitzer(恐防自己聽錯英文名字,馮京作馬涼)。助手坦言也是首趟聽到這段往事,替我追問後,得出一個有趣的答案。
原來年輕的寶哥哥,崇拜史懷哲,還親自寫了好幾封信給偶像,幸運地得到偶像親自覆信。後來德國籍的史懷哲赴英,獲德國領事館設宴款待。也不知是史懷哲親自欽點,還是德國領事館有記錄,知道寶哥哥有心,寶哥哥被邀請赴宴,欣喜若狂。那時的他,不過是唸Imperial College 的大學生,大概是50年代末的事。
我想,這故事應該是真實的,寶哥哥提到與Albert Schweitzer共膳那一千零一句時,眼神很嚮往。
名門望族,偶像是哲人,視野果真與眾不同。現在的小孩,還會視歷史偉人為偶像嗎?可能連孫中山或者南丁格爾都未必認識,諾貝爾獎得主就更加唔識(可能戈爾在香港還有幾個小粉絲),又或者根本沒有偶像。
Blue blood, 真係 blue blood。
在東亞銀行中環總部會議室訪問,全程26分鐘,是我歷年跟寶哥哥最長的訪問--從前走報紙財經或港聞版,每次碰上寶哥哥,也是「扑咪」(即是非專訪形式,一大班記者圍著一個被訪者提問/轟炸),最多3數分鐘,我識他但他當然不識我。他是令人難忘的「扑咪」對象,精句多,又敢言。就算說得短,也要即場錄音,以寶哥哥轉數之快,思緒之飛躍,沒錄音記錄,便無法「重組句子」。這樣的訪問,蠻有趣的。
3 comments:
非常期待大作, 實在很需要一些明燈, 以找尋風高浪急時的避難港。
寶哥哥到今時今日還記得這一段經歷, 被訪問時都要講出來。原來他本是有火之人。這種人, 真的不多。香港有很多blue blood, 但很明顯不是個個都有寶哥哥的視野。
所以我更感慨 - 半個世紀後, 香港有多一家成功銀行, 卻還未見一個Schweitzer。但寶哥哥卻可能是人們在股災中的希望, 誰能說這不是一種重要貢獻呢?
> 名門望族,偶像是哲人,視野果真與眾不同。現在的小
> 孩,還會視歷史偉人為偶像嗎?可能連孫中山或者南丁格
> 爾都未必認識,諾貝爾獎得主就更加唔識(可能戈爾在香港
> 還有幾個小粉絲),又或者根本沒有偶像。
>
> Blue blood, 真係 blue blood。
睇來你真係興奮得超緊要,有點忘我喎!
雜blood, 寶哥哥早前有就股市發表言論,想你已看過了。我的稿件亦於早前刊登。謝謝你。
pk_, 其實我的意思是說, 現代的小孩可能沒甚麼偉人概念, 但這在網絡時代, 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所以李國寶小時仍會崇拜偉人,覺得有點訝異而已。
不過, 可能我表達得不好,令你誤會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