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Blogger對有線節目「新增點」探討博客文化那一集,回嚮甚大,我想起當日一個關於本地博客文化的採訪:
「點解你要寫Blog?」我訪問一個寫blog年資比我多幾年的大學生。
「因為想表達自己。我平日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寫blog就是網上日誌,一些平日很難開口的事,可以在Blog說出來,朋友會主動關心我呢,」大學生認真地說。
那天的採訪,其實是突破機構關於青少年「網上日記」文化的調查,大學生是調查員之一,有份擬定調查題目。她的Blog的確是網上日記,一個純粹私人的交流園地。


突破靈巧地將調查目標放在Online Diary,而不是Blog,然而這些網上日記,明明是Blog的一種,我應該怎樣寫這篇稿?怎樣令讀者易於明白?
「Florence,我可唔可以在網上日記旁邊,加上Blog這個字,讓讀者容易一點明白?」編輯豪哥問我。
我猶豫了5秒鐘。「可以,」我答得肯定,其實內心矛盾。我這樣一寫,將網上日記等同Blog,可會被不少blogger視為千古罪人?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Blog這個字,我決定大膽一點。我知道,我的稿內沒有足夠篇幅,將Blog的概念與歷史,由盤古初開講到連戰訪京。既然網上日記也算是Blog(雖然Blog不止如此),套用Blog這個字並不算錯,而且有太多太多人,根本連Blog是什麼也不知道。只要有機會,應該爭取讓「Blog」在主流媒體曝光。
況且,我的報道焦點是一個關於網上日記的調查結果,這也反映了部分本地年青博客的寫Blog心態。
調查的結論是這樣的,突破訪問了過千名接觸過網上日記的青少年,有七成半撰寫網上日記,當中七成半覺得網上日記能促進朋友間的關心。由此引申家長應該鼓勵青年寫網上日記,讓他們多與朋友溝通,並從中認識自己。(以我的理解,他們並非鼓勵家長監視子女寫blog,雖然他們的建議頗為「家長式」),青年亦可透過網上日記這平台,嘗試表達對社會時事的意見。
我採訪的那一刻,確實有點失望。連突破如此具組織性的青年機構,也將青少年博客文化,縮窄作網上日記現象,還有那些機構肯花心思,認真地研究本地廣義的博客文化呢?
我不知道這是突破對Blog的認知,還是為了方便研究才主攻網上日記。訪問出席記者會的青年後,我無法不認同,很多青少年當寫Blog是網上日記,沒有多想寫Blog的深層意義。
他們的表現,的確是本地部分博客的想法,也是主流媒體對博客文化的狹義理解。
我當然希望突破的調查,以及媒體對博客文化的探討,可以多走一歩。事實上,這或許反映了本地博客文化尚未發達,還未走到某個觸發點,展示博客文化顛覆傳媒權威、社會主流意識的力量。


香港人認識博客文化,離不開木子美的「遺情書」,由此Blog與網上日記劃上等號。
即使是外國,將Blog當作網上日記也多的是,但有更多的媒介和企業,利用了Blog那種雙向互動,「每個人也是媒體」的特性,作為一個主流媒體以外,與顧客和受眾溝通,反客為主的宣傳渠道。例如通用汽車副總裁Bob Lutz的Fastlane Blog,從副總裁角度對汽車業的看法(當然也有自我宣傳成份),透過網友的comment,直接掌握受眾反應與投訴。
我們的高官和恆指藍籌股老闆們,又有誰如此有見地,會寫Blog搞公關呢?華語世界的博客文化,相比英語博客世界,組織仍然鬆散,未能衝擊商業世界的秩序,也未曾建立影響企業決策和消費文化的無形權力。
至於媒體權威,華人博客的另類聲音,還未夠大至足以與主流媒體分庭抗禮,也就無從達到西方博客的多元消息渠道,削弱媒體權威了。
如果有一日,李嘉誠或者曾蔭權寫Blog;又或者有在大機構工作的博客,因為在Blog內透露機構秘密被炒,Blog在媒體的議題表內,就會一登龍門聲價十倍,有關Blog的報道,要幾多有幾多(這就是主流媒體了!)。
這一刻的Blog,亦會發揮Blog潛藏的社會力量。


舊同事Ben推介今期Business Week,關於Blog在美國商業社會的應用,構成的消費者權力如何顛覆商業文化,值得一讀。擇錄部分如下:
Sure, most blogs are painfully primitive. That's not the point. They represent power. Look at it this way: In the age of mass media, publications like ours print the news. Sources try to get quoted, but the decision is ours. Ditto with letters to the editor. Now instead of just speaking through us, they can blog. And if they master the ins and outs of this new art -- like how to get other bloggers to link to them -- they reach a huge audience.
How does business change when everyone is a potential publisher? A vast new stretch of the information world opens up. For now, it's a digital hinterland. The laws and norms covering fairness, advertising, and libel? They don't exist, not yet anyway. But one thing is clear: Companies over the past few centuries have gotten used to shaping their message. Now they're losing control of it.
A prediction: Mainstream media companies will master blogs as an advertising tool and take over vast commercial stretches of the blogosphere.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this could well divide winners and losers in media. And in the process, mainstream media will start to look more and more like -- you guessed it -- blogs.


連Business Week都有自己的Blog,唔知我工作的報館,幾時會有Blog呢!阿Ben話,將來的記者不會再依附一個媒體,而是以Blogger身份做自由撰稿人。多謝Ben的美意,但我連我的傳媒工作前景,也矇矇矓矓,好像看到一些機會,卻可望不可即,在這個文化與思想也單一的社會,可不敢抱有多餘的幻想了!
有朝一日有機會,為香港blog界寫一篇跟Business week般像樣一點,深入一點的報道,算是我這個傳媒人Blogger的小小心願吧!
延伸閱讀:
Business Week:
Blogs will change your business(免費註冊,或需註冊才可閱讀)
突破
「網上日記與青少年調查」關於有線「新增點」節目的網上評論:
Just a side kick :
Blog文化?主流媒體的食古不化聞.思.見.錄 :
新增點:Blog熱潮網絡暴民:
冰山一角瘋腿的地下室:
新增點:Blog熱潮Whisper at the Tolo Harbour :
網誌文化餘弦棧:
這裏不是日記獨立媒體阿藹:
新增點:需要家長輔導的Blog文化Tag:
hk_blog_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