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對「美麗女主播」的反應熱烈,實在有點意外。趁我咳少了,讓我說一個聽回來的故事:
香港唸新聞的學生,多在暑假到傳媒機構實習。某大電視台聘請新紮實習生,乖巧女生L報名碰運氣。L一入到面試室,遇上偶像級主播,乍驚乍喜,期待着偶像主播發問,
「你平日用哪個化妝品品牌?」L以為自己聽錯了,一時不懂反應。
「今季流行哪種顏色的打扮?是藍色嗎?」偶像主播再接再勵。樸實的L平日不施脂粉,搞不通哪種品牌跟哪家公司,別說最新化妝潮流。她被偶像主播問得慌了,往後的時事、發音等測試已不在狀態。
結果,電視台沒有取錄L。L的學校後來收到電視台的面試評語,其中一項說,學生們不懂打扮。
******
不論真假,我只想說出新聞從業員不為人知的辛酸一面。
獨立媒體說,希望香港出現
Dan gillmor,
simon waldman和
rebecca這些多思考媒體發展, 媒體政治的傳媒明星.
畢竟香港的新聞業體制與歐美有異,本地像Dan Gillmor般資深的從業員,無論是主播還是記者,大多已身處行政崗位,甚少仍在前線追逐新聞,難以互作比較。雖然香港議論媒體發展是票房毒藥,但香港學術界和新聞從業員,也不乏默默耕耘,為媒體專業奮鬥之輩,不容抹煞。
香港的記者沒有明星化,只是主播明星化。主播明星化不是香港獨有現象,歐美一早先行,分別只是歐美的主播名星鬥資深(歐美的資深是指十多二十年經驗;在香港好運的話,不夠3年便升做資深記者)、鬥分析/掌握時事政局,鬥爭取觀眾的信任和倚賴。
中港台的華人主播文化,多以年青靚仔靚女先行,這大概與各地社會的素質有關吧。你看趙海珠出場引起的轟動,話題重點是夠靚夠省鏡,可以催谷收視,便略知廣大市民對新聞和媒體的要求,是什麼的一回事。
我明白系友Alex對香港
主播現象的肉緊,我相信問題與張宏艷無關,而是本地電視台對主播及記者工作的訓練手法,以及公眾對主播的要求。
在銀河衞視登場前,無線與亞視的主播,由較資深的記者兼任,要求主播有一定的採訪經驗。有線則將主播和記者分開,主播專注在直播室讀稿及主持直播的突發事件,基本上毋須出外採訪新聞。
哪一種主播訓練較好,見仁見智。只想說,無論記者抑或主播,也要一定的內涵,以及對時局的掌握,新聞與公義的堅持,即是所謂的新聞修養,才能在行內站得住腳。這才叫專業,否則與花瓶無異。這些往往在突發新聞便會彰顯出來。
無可否認,香港地地方太細,公眾關心的新聞局限在本土範圍,鮮見大事件發生,記者面對突發新聞要即時處理的機會,比主播高得多,要看主播們的「實力」,可能要等教宗喪禮一類罕見的大新聞。
關於一個新聞從業員應有的時事敏感和修養,小妹還在努力培養中。在香港,新聞修養是邊做邊學的,沒有一個新聞機構會教你應該怎樣做。
很想知道,公眾想要一個怎樣的新聞主播?他們要有怎樣的修養?主播會讓公眾建立對新聞的信任嗎(當年亞視起用何守信和朱慧珊,已是一例)?抑或樣靚夠省鏡已經足夠?
差點忘了,多得Alex提醒,明星主播的玩意,或許只是一場夢。在維基百科全書,香港的
Notable Cantonese Newsreader,只有一個人,叫Lavender Cheung,有線總主播張宏艷。(為什麼沒有普通話主播一欄呢?希望不是文化霸權的問題吧!)
至於新聞專業問題,不止是新聞工作,就算是醫療、法律、會計、建築等Professional,也面對專業被削弱的問題,而傳媒更惡劣的,恐怕是權威性的瓦解,令公眾對傳媒的信任大不如前,已然是全球性的難題。
真的,我覺得人人也可以是記者,分別只是採用的平台、所得的資源、服務的對象、採訪的選材等分別,但大原則仍是一樣的:不偏不倚,追求事實,捍衞良知與公義。
傳統傳媒的報道以兩個I:重要性(importance)、公眾利益/趣味性(Interest)出發,塑造出主流新聞,民間記者的角度,則較多小眾意見。我認為,傳統傳媒與民間記者是互補關係,沒有誰排斥誰,更重要是走出本地channel狹窄的困局,不要囿於批判和政治正確的框框,而是要令聲音多元,包容不同聲音,不同角度的意見, 一個廣闊的胸襟。
你問我什麼是Interest?我這篇文長篇大論,講主播又沒有主播的靚相,還要談一己的粗疏傳媒感想,便是沒有interest的票房毒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