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推出十萬個所謂針對住宅供應的措施又點?最核心的問題:公屋失去旋轉門作用,無法向上流動買樓,窮者愈窮,夾心者愈夾,根本無對症下藥。
既然政府鐵定不再復建居屋,那麼也應下定同樣快狠準的決心,確保市場有足夠中小型中下價單位供應。再推多十幅廿幅地皮拍賣,在游資不絕,發展商利字當頭的情況下,咪一樣變晒天價豪宅!元朗呎價都賣5200起碼,唔通真係要搬過深圳河對岸?
同理,你說要活化二手居屋市場,那麼居屋業主都要有樓換,才會賣出單位吧。如此樓市,怎有本錢換樓?又何來活化?政府講親活化的範疇,最後都變咗石化--成為現代化石。
讀過好友陳健佳的「編輯室手記」,道出新聞從事員無錢置業的無奈。不過十年光景,無錢買樓症候群,已迅速從新聞界蔓延至各大專業。在facebook開群組召集,參與人數大概很快超越那個屢冚屢戰的「我相信可以召集十萬人厭惡民建聯」群組。噢........
=======================================================
新聞業錢途 /文.陳健佳
【明報專訊】日前將軍澳地皮拍賣,經濟組同事都圍在電視前看直播。每有新出價時,大家都尖叫——看到數字不斷跳升,真的心寒,成交價折合每呎4628元,大家一哄而散,距置業的目標又再走遠。
政府早前叫大家不要心頭高,置業可以挑遠一點的區域。有些同事家住元朗、大埔,每天至少花近3小時往返。令人疲憊不堪。而近日元朗新盤呎價到五千多元,又豈是一般人負擔得起。
成功置業的同事多是管理層,跑新聞的並不多。已婚者集合另一半的財政力量,才能付出首期。未婚又置業者寥寥,很多都是跟家人同住,連租屋也感到吃力。樓價愈來愈貴,記者薪酬有限,即使200萬元以下的物業,要儲60萬元的首期,仍是天方夜譚。
早前到浸大持續進修中心兼教一個新聞採訪及寫作班,有多位在職人士對傳媒充滿興趣,希望轉職,所以來了解行情。當中有從事教育、測量、設計、翻譯等,他們都是大學畢業,工作未夠兩年的「80尾後」。記得上第一課時,我問他們修讀原因,他們認為這行業見識廣、多姿多采。我也同意這行業充滿挑戰,不過,他們會否願意支取低於現時的薪金,接受一份入職約萬,不保證年年加薪,還經常鬧減薪、凍薪或裁員的工作呢?當然,現今沒有一份永久受聘、持續加薪的工作,但看到農曆年間製衣老闆掏荷包請員工及家屬去旅遊的報道時,知道世界上仍有良心僱主,感覺還好。話說回來,我最終向這批學生的建議是,反正年輕,可以一試你熱愛的行業,但幾年後,就要想清楚自己的前途兼「錢途」了。
5 comments:
「落街無錢買樓花」的下一句是否「租屋又怕樓會垮」 XD
這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為一個名永遠低薪低職級的新聞從業員,只能奢侈地以金錢燃燒這個沒前路的理想。
方潤, 這句夠幽默, 好!
Anonymous, 政府真係買地產商怕的, 為何所有行業(例如銀行、金融)都有嚴謹的買賣條款監管, 但係地產商卻沒有?
另一annoymous, 唉, 這是本地新聞從業員(幫外電打工待遇好好多)的命運啊。
簡單的做法是把指定大小、例如八百平方呎、以下的單位列作業主必須是香港居民,業主若是有限公司則股東必須是香港居民。這保證外地流入的熱錢難以進入以自住為主的樓宇市場。再要求新建樓宇有一定比例在指定大小的單位。
簡單的防火牆,再保證一定的供應。能否置業看人們的財政能力,怨衹能怨自己。
但香港政府敢推行嗎?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