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09

我們還要讀昆德拉嗎?

 

有了問題,才有此貼文。我的第一篇米蘭昆德拉,在一個微寒冬夜,抱著不願在大學電腦室捱通宵的決心,躲在校園一角通宵閱讀,可想而知囫圇吞棗的結果是消化不良。

 

那是《笑忘書》,都付談笑中,便忘了。

 

後來捧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睡前一讀,真的不能承受,卻又享受如此折磨。

 

直至讀了作家陳寧在今期《讀書好》的文章,「為何還要讀昆德拉」,是的,要用自身對抗官方的遺忘--「偏偏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繼續閱讀昆德拉。為天安門廣場上的亡魂,為劉曉波,為胡佳,為譚作人,為說不出名字的,為說得出名字的,為我們,為我們的下一代。」




《讀書好》  「為何還要讀昆德拉」  文:陳寧

諾貝爾文學獎可算是國際文壇至高榮譽,每年得獎名單公布前夕,總有諸多猜測或熱門人選。如果問,當今最該得而又未得的作家是誰,最炙手可熱的名字,東方代表是村上春樹,西方可算是米蘭‧昆德拉。不約而同,兩人都在八十年代走紅,前者憑《挪威的森林》奠定日本文學新舵手地位,後者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風靡一代文藝熱血青年。但分別是,村上春樹才過60歲,寫作生命還在燃燒階段,長寫長有,長跑下去或者真會摘下桂冠;而老昆已行年八十,近年鮮有長篇小說作品,反而較多評論與藝術散文,被認為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



作為一個擁有特殊政治身份(從鐵幕捷克流亡至法國巴黎)的寫作者,他的異議性與話題性,在八十年代末達至高峰,他獲頒諾獎的最佳時機,已然過去。當共黨倒台,故鄉也加入歐盟,流亡不再必要,他要反對的敵人似乎已經消失,他變成像唐吉訶德那樣的人物,對着某種過去的權力幻象嘮嘮叨叨,盲目放箭,像個可悲又可憐的過氣戰士,活生生是他所書寫的玩笑。在部分對他嗤之以鼻的西方評論家心中,昆德拉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在法國文壇也沒受到特別厚待。可是,每當他的書出版,卻總會成為話題,攀上法國書店的暢銷書榜,尤其他去國後已改用法文寫作,在法國境內仍是受讀者愛戴的作家。




先把話說在前頭,我也是一個追隨昆德拉多年的讀者,他有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會改變這樣的閱讀習慣。


發掘隱世高人
《相遇》是他最新出版的評論集,談他喜歡的文學、藝術與音樂,仍舊是老昆的個人品味。他喜歡的藝術家,總是那些驚世駭俗,卻多多少少給世俗忽視(或不夠重視)的,他就冷冷而篤定地指出這些珍寶,像發掘隱世高人一樣,重新找到珍貴的美學價值。如果不是對藝術有同等的熱情與喜愛,很難追得上他的步伐,但追上去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幽微觀察與藝術品味:不夠好的絕對得不到他的歡心。



其中對於小說的藝術,貫徹他向來的偏好,著墨極多。又可見昆德拉仍是熱愛經典,對嚴肅大部頭巨著孜孜不倦,引其作者為同道人。他為小說守門,嚴加掌管着這行業的神聖門檻,把雜質拒諸門外,並為傑作封聖。



而《相遇》裏最動人的章節,我覺得卻是關於他方與鄉愁的書寫。尤其他寫他對奧斯卡‧米沃什的<十一月交響曲>的深透看法以致不惜反對紀德對此詩的漠然並作出最深情的捍衛:「就讓我們把紀德的拒絕當成某種高貴的作法,為的是保護一個異鄉人不容侵犯的孤寂;一個永遠的異鄉人。」(頁136)這樣的昆德拉並不常見,然而正是這樣的昆德拉,才令人尊敬(如不說同情):一個永遠的異鄉人。




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底下,閱讀昆德拉更像是一種出於鄉愁的需要。不,不是懷念看似永無止境的冷戰時代,而是懷念在那個白色恐怖的時代底下的「抗爭精神」。時代的意義,正在於此。為了反抗遺忘,書寫是一種抵抗。所有的異議聲音,成為時代的背景音樂。那是自由大於一切的年代,那是愛情裏充滿背叛與失落的年代,那是不可能談論忠誠與信念的年代。




時代發展下去,當年的敵人似乎瞬間消逝,自由好似輕易可及。於是昆德拉變得過時,變得不合時宜,變得可笑。就像舊廣場上的列寧像,成為被嘲弄的小丑,早已在人民的日常記憶裏給搗碎千萬次。




抵抗遺忘的方法

偏偏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繼續閱讀昆德拉。為天安門廣場上的亡魂,為劉曉波,為胡佳,為譚作人,為說不出名字的,為說得出名字的,為我們,為我們的下一代。戰場沒有消失,只是改變了位置。昆德拉文集近年在中國內地大量給翻譯並被接受,說明新中國憤青還是在他的文字裏找到共鳴。或可說,方法。就是抵抗遺忘的方法。必須言說,與書寫,用己身的紀念來對抗官方的遺忘。

即使今時今日重讀名作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生活在他方》、《無知》等,都可再次印證某些命題的輪迴不息,在時代中不曾泯滅。經典是甚麼,照卡爾維諾的說法,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就必須看穿時間的偽裝性與歷史的虛假。昆德拉所書寫的,超越一切政治寓言,直達核心:人在權力面前的無力感、命運的必然與偶然、存在的輕與重、流放。這些困擾着現代人的思考,從來沒有過時。只是因應不同場景,換上不同外衣。




而如今讀着昆德拉對於「異鄉人」身份的感懷,更覺切身:雖然在法國以法文寫作,但他像個永遠的局外人。故鄉卻也不再是昔日的故鄉,回歸再無意義亦無必要。在這兩難之地,他永遠生活在他方。

香港人照說也處在這樣的夾縫中,既已回歸祖國卻也不盡是中國的一份子,經濟上依存但政治意念卻不能認同,一種身在故鄉心在他方的曖昧情境,將是揮之不去的身份困惑。




昆德拉與其他藝術家的「相遇」,啟發了他的思考與影響了他的書寫。與昆德拉的相遇,此時此地,也有感慨。

 

Monday, August 24, 2009

數碼點播Anyplex

 

IMG_8305

 

「今次又有新玩具,來看看吧。」Ringo在電話這樣形容他的新生意:用數碼機頂盒的新世代自選影院Video On Demand,在42吋大電視隨時點播心儀電影電視劇,每齣10元起,方便過租碟,質素遠高於非法下載。

 

Ringo (林永君) 的新點子,我不敢怠慢。他的處女作,網上剪報「Wisenews」,已足以令所有記者的工作模式,來過翻天覆地大改變。從前為了追溯舊資料,晚晚埋首如成年人般高的剪報檔案,看一個小時也看不完;現在於Wisenews剪報網站輸入任何字眼,不消一秒送上眼前,助你大海撈針。

 

恰巧,與Ringo識於微時。入行半個月,我被派往訪問他,那時他剛創辦Wisenews,眼前人的青澀與躊躇滿志,彷彿是昨天。

 

自此,我輾轉接觸科網、科技新聞,與Ringo時有聯絡,他的意念不時令我眼界大開。見過他成功,也見過他風再起時。

 

IMG_8314

 

這次新玩意「數碼點播Anyplex」,上周五發佈,也許大家讀報得悉了,好奇用電視看自選電影的技術之餘,或會擔心片庫多屬5-7年前舊片,跟免費或收費電視的電影台競爭,影響叫座力。

 

不知怎的,我看著討論,心思早已跳過它的商業模式會否成功,而是想到 5年後10年後,它背後的技術,可能改寫了我們的觀影習慣,除了上影院看首輪新片,就是上網租碟看電視了。畢竟在網上下載電影,還要解決片商最緊張的,複雜的版權技術與問題。

 

他所掌握的,其實是應用Adaptive client server,在網上Video on Demand而不影響畫質的技術,由清華大學開發,本來便用於互聯網。類似營運模式有Netflix,而Anyplex所用的技術,亦已授權用於某大電視台網站。

 

試想,用Youtube即時播片,解像度有限制,然而在網上看電視或舊電影,也許是10年後的主流了。那便要突破解像度和流暢度的樽頸。

 

Ringo說,以Anyplex所用技術,支援480P影片,亦即DVD質素,約需1.2M頻寬,42吋電視觀感最好。半高清720P便需3M。現在不少家庭,上網要頻寬共享,那便在機頂盒插USB做buffer,觀影更流暢。他又稱,Blu-ray機亦找他洽商,因為Blu-ray一樣會上網,這種自選影院模式一樣有用。

 

也就是說,只待頻寬更多更便宜,他日網上觀影不難普及化,用電腦還是電視看,也不成問題。只願,到時雙眼還未有老花。

 

延伸閱讀:明報:數碼新服務電影點播  每齣10元起  隨時「入場」

Tuesday, August 18, 2009

台灣最需要善後管理

 

台灣災區最需要甚麼?錢?物資?我認為是災區善後協調、統籌和管理,偏偏這不是我們捐錢就可以幫忙的,真令人洩氣。台灣的當權者們,何時才堂堂正正扛起這個重任?善後災情弄得一塌糊塗,害苦了多少家散人亡、癲沛流離的災民!

 

短短一晚為台灣賑災籌款超過5,000萬港元,看得人心情激動。我們都為台灣災情吶喊,為災民困境憂心,為寶島各界打氣,卻也為當局善後失當而焦急、洩氣、惘然。

 

如果有全面的善後協調,一早動員全島軍隊救災,一早願意借用外國重型直升機,將重型挖土機運到重災區挖掘,又或運送軍隊到交通中斷的重災區,舖設臨時公路或橋樑,再加上分配及協調災區物資分配,災民能否因而受少一點苦?

 

重災區都是偏僻鄉村,基建不如城市完善,一場風災暴露鄉村被邊緣化,藍營綠營政治鬥爭致令疏於發展鄉郊。我不熟悉台灣政局,只希望有人強勢協調善後工作,不要再延長災民的痛苦,也願有人點出台灣緣何是發達地區,天災善後統籌卻如第三世界,背後的真正原因。

 

災情引發小島政治震盪,一定有排煩。願台灣人民安好。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抗議審判譚作人及阻撓採訪

公安, 都係依阿爺命令吧。審判譚作人已經叫人極之憤慨, 還要如斯赤祼裸干預新聞自由,阻撓香港記者採訪,怎能不說句草泥馬!草泥馬!草泥馬!

願各位在中國採訪的記者行家, 平平安安。



明報即時新聞: 新聞團體譴責公安干預採訪

香港記者協會及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就成都公安搜查香港記者房間作出譴責,批評當局干預採訪自由。

NOW新聞台的女記者和攝影師早上六時許準備離開成都一間酒店時遭公安阻止,他們表示接到報告,懷疑房間藏有毒品,經搜查近後無發現,他們直至下午一時許才能離開,期間要求刪除部份錄影帶。該等記者是到成者採訪維權人士譚作人受審案。

NOW新聞台發表聲明指出,對於內地公安部門粗暴阻撓正常採訪工作深表遺憾。對於成都公安人員,以懷疑房間有違禁品及毒品為藉口,阻止記者出外採訪,電視台已正式向國務院港澳辦投訴,並促請有關部門盡快澄清。

香港記者協會譴責四川公安,無理阻礙記者採訪。估計今次事件與建國六十年的敏感時期有關。記協將去信保安局及中聯辦,要求跟進。

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認為,公安的指控十分嚴重,促請當局盡快澄清,協會亦批評干預採訪自由。

Tuesday, August 11, 2009

9.22 無車日

綠色和平香港無車日2009

 

當然,以香港這公路綿密且山嶺起伏的小城,踩不到單車,只准走路上班上學是不切實際的。「無車日」意義在於提醒公眾,全球五分之一溫室氣體來自汽車排放,雖然倚賴公共交通是現實,是否駕車卻可以選擇。

 

就在這一天,不駕車,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公具,讓地球抖抖氣。

 

9月22日無車日(Car Free Day)由綠色和平發起。周一晚出席綠色和平活動,才知道「無車日」早在全球遍地開花,北京、深圳和台灣已加入了。在紐約,「無車日」就如全民嘉年華,在市區封路,讓市民用雙腳穿梭大街小巷,單車縱橫歡呼連連,令人神往。

 

今年,香港踏出第一步,首辦「無車日」。究竟駕車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有甚麼分別?綠色和平數據顯示,若由上環去柴灣,全程13公里,私家車排放氣體2.314kg,港鐵則是0.7986kg。又例如荃灣去尖沙咀,私家車排放2.4208kg氣體,港鐵則是0.968kg,相差超過兩倍。

 

我不懂駕車,無車日當天,一定會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儘管心底最希望,踏單車上班多清新啊。我猜無車日,在歐洲國家如荷蘭、丹麥等地最易實行。7月初去哥本哈根旅行,踏單車是當地基本生存技能。幾歲丫頭騎單車,白髮蒼蒼亦照騎可也,寓運動於環保,健康又Lohas,心裏真羡慕。

 

9月22日星期二,車主們,請積極考慮,讓座駕休息一天,少吐一口廢氣。

 

香港,有機會成為一個Car free friendly 的城市嗎?

 

綠色和平「無車日」網頁: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campaigns/stop-climate-change/hero/carfreeday

Sunday, August 09, 2009

楊逸

 

終於找到一本Anobii 沒有記錄的書。《時光浸染》,一本象徵意義,比內容更有影響力的小說,畢竟這是首個華人奪得日本芥川獎,形同日本文壇奧斯卡的榮譽。我們熟悉的村上龍,大江健三郎,都是憑此獎出道上位的。

 

得獎者楊逸,哈爾濱人,旅居日本22年。衝著這道華人之光而來,趁書展約她訪問,充份感受到東北女人的豪邁與堅強,否則怎可以由晚5朝8全工讀,一句日文也不會說,單親媽媽照顧一子一女,捱到現在到大學教書,讀賣新聞都要連載她的小說,苦盡甘來?

 

IMG_8198

 

寫了一段人物引言:

 

日本芥川獎首位華人得主

楊逸 活著的感覺

 

以45歲之齡躍登日本明日之星,別嫌楊逸太老。追星霎眼嬌,她的大器晚成,比小說寫真更引人入勝。

她是首位非日裔作家,摘下被喻為日本文壇奧斯卡的芥川獎。訪問她,感受到中國東北女性特有的豪邁,說話嘰哩呱啦,開朗樂觀,加上矚目的獎項光環,差點要唱句耀眼陽光。

直至擺甫士拍照,真情流露。她雙手叉著腰肢,有點繃緊,隱然滲出一婦當關的氣勢。也難怪,她5歲文革下鄉,22歲無奈出國,由單親師奶,到旅日金牌作家,寫六四寫出名堂。人生如戲,坎坷迂迴。

坎坷,從而踏實,微小至當年要全工半讀學日文:「有了錢,才可以追求語言。」人生沒速成,惟有堅毅。

193citypeoplenovelcover02

看她戲如人生,再看她的書,唉,實在譯得不大好,她的人生實在更精彩。可恨自己不懂日文,強烈推介精通日文的朋友,看她的著作。獲頒芥川獎的,文字水平,一定有保證。

Saturday, August 01, 2009

「竊聽風雲」小蝦碌

 

本欲續寫中斷兩周的歐遊點滴,有見電影「竊聽風雲」是近期熱話,恰巧讀到明報財經版報道「竊聽風雲」內,吳彥祖借孖展炒股一段出現疑似「蝦碌」,不禁分心。

 

我未看「竊聽風雲」,以僅有的財經常識推算,假若吳彥祖在片內果真借到500萬孖展,他應該起碼有過百萬現金或市值股票在證券行(這樣才能抵押借錢),意味他有一定財力,不致於窮途末路吧。特此轉載該文,公諸同好,若我推斷錯誤或有不足之處,煩請指正,增加觀影趣味,謝謝。

 

***************

明報財經網      2009年7月31日

欄目:小琴密語

《竊聽風雲》唔多熟財經 吳彥祖借巨額孖展炒股

 

【明報專訊】小琴噚日一早就入戲院,睇新鮮熱辣登場暑期勁片《竊聽風雲》。套戲內容講警方調查股票做市內幕,小琴身為財經記者,自然好想先睹為快。



        套戲講到飾演警員吳彥祖、古天樂,查案期間聽到內幕消息,話隻股票風華國際由0.2元炒到1.2元,佢即刻去證券行開戶口。當時仲未開市,已經有批小股民好似返工咁,坐定定證券行專用,織冷衫、念佛經等開市,都幾似平日證券行情。



證監主動叫停牌 近年罕見

        不過,做阿頭劉青雲叫兩個下屬唔好犯法。但吳彥祖話已經借500萬孖展入市,返唔到轉頭,古天樂就全副身家20萬博一舖。後來隻股真係猛咁升,成間證券行股民都跟住入市,不過升到0.8元就停市。後來新聞報道話證監會見風華國際升到好唔尋常,要求停牌。《竊聽》係部好戲,之不過,香港編導一向編寫財經劇情時有欠嚴謹。首先係香港地,證監當然試過叫上市公司停牌,但十幾年來都唔係隨便咁做,通常都係要港交所出面,然後又要上市公司去負責,話係「應公司之要求而停牌」。



       好,就算證監真係出面,罕有情出現,吳彥祖借孖展炒隻風華國際,  借500萬孖展,都罕有。今時今日,香港股市同70年代初,甚至跟97年前都好唔同,借孖展通常係去抽新股,一般借孖展去炒股,要扺押,例如有1000萬元匯豐倉,或可按到500萬銀去炒其他股,當然個別華資行願意拿物業做抵押,但都唔普遍。



        其實,小琴都係恨鐵不成鋼,若果《竊聽》搵個識財經界事務人做編審,補多一兩個鏡頭,交代上述情,這套片的說服力肯定仲強。不過,據小琴觀察,觀眾都好少理,睇到好入戲,總之好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